膨胀型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绿色制备研究
【摘要】:SC-CO_2已逐渐应用到微胶囊化技术中。本文采用超临界反应包覆法制备囊芯为红磷、囊壁为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的膨胀型微胶囊阻燃剂,并通过SEM、TG-DTA、元素分析、CONE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微胶囊的物理性能和阻燃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
由于SC-CO_2条件下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的合成目前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因此,为了保证微胶囊的包覆质量,首先研究了SC-CO_2条件下以间苯二甲酸二钠盐和间苯二胺盐酸盐为原料合成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的熔融缩聚反应。借助常规熔融缩聚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对本反应所做的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表明:SC-CO_2条件下的熔融缩聚反应,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小分子副产物的排除速度,影响产物聚合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时间和小分子副产物的排除速度,缩聚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与小分子副产物的摩尔分数成反比。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用SC-CO_2作为介质对产物没有任何影响,CO_2还能起到增塑剂的作用,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且通过CO_2萃取小分子副产物能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研究了单体浓度和纯度、聚合反应的时间、SC-CO_2的压力、反应温度、搅拌速率等对聚合物比浓对数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比浓对数粘度随单体浓度、反应时间、SC-CO_2压力的变化而明显变化,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与单体的纯度无任何关系,与搅拌速率的关系不如常规熔融缩聚反应密切。
接着进行了超临界反应包覆法制备膨胀型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研究。对包覆机理的分析表明:由于囊壁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的极性酰胺基与囊芯红磷表面极性基团的化学键合作用,使得当间位芳香族聚酰胺预聚体的聚合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以红磷为核心进行异相成核,并采用复合生长模式进行包覆生长。考察了反应温度、SC-CO_2的压力、搅拌速度对制得的微胶囊的外观形态、热稳定性、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了微胶囊化红磷的吸湿性、稳定性等主要物理性能。结果表明:
(1)反应温度对制得的微胶囊的外观形态和热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制备的红磷微胶囊阻燃剂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50℃,比现有的膨胀型阻燃剂的分解温度高出70~120℃,能满足几乎所有工程塑料的加工要求。
|
|
|
|
1 |
赵雪;朱平;展义臻;王炳;;微胶囊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化工文摘;2007年01期 |
2 |
智军;吴赞敏;;微胶囊阻燃剂在纺织品整理中的应用[J];印染助剂;2014年05期 |
3 |
赵雪;朱平;展义臻;王炳;钟跃崎;;微胶囊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J];国际纺织导报;2007年04期 |
4 |
赵贵哲,刘亚青;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阻燃剂的研究[J];化工进展;2003年03期 |
5 |
;我国首条微胶囊包覆阻燃剂投产[J];化工统计与信息;2001年04期 |
6 |
;我国首条微胶囊包覆阻燃剂投产[J];塑料助剂;2001年01期 |
7 |
王锦成,陈月辉,王海宏,沈言道;微胶囊技术在阻燃材料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8 |
赵贵哲,刘亚青;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界面聚合研究[J];山西化工;2001年04期 |
9 |
陈根荣;;关于阻燃剂的微胶囊化技术[J];杭州化工;1989年03期 |
10 |
刘亚青,赵贵哲;塑料用微胶囊阻燃剂[J];山西化工;2001年03期 |
11 |
阳范文,赵耀明;阻燃剂研究新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0年03期 |
12 |
朱平;周晓东;张建波;王炳;王怀芳;董朝红;;阻燃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在棉织物上的应用[J];印染助剂;2006年06期 |
13 |
乔吉超;胡小玲;管萍;;微胶囊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10期 |
14 |
刘亚青,赵贵哲;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1年Z1期 |
15 |
林苗;车映红;张凯;;复乳法制备阻燃剂微胶囊的传质机理[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6 |
魏占锋;郭玉花;原泽坤;谢亚佐;兰武锦;冯琳;马舒慧;;微胶囊红磷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20年03期 |
17 |
王雪峰,吴荣梁,孙春梅,王幸宜,苏勇;膨胀型类磷酸酯蜜胺盐阻燃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4期 |
18 |
郭泰;微胶囊化SBC阻燃剂[J];中国橡胶;1998年20期 |
19 |
张惠桐;合金型阻燃剂的探索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1996年04期 |
20 |
牛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鞋用合成材料中15种有机磷阻燃剂[J];福建分析测试;202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