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酰亚胺微球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和采用小分子致孔剂致孔的初步探讨

张晓霞  
【摘要】:高分子多孔微球因密度低、易功能化等特性,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制备技术、成孔机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其应用已渗透到化妆品、缓释剂、涂料等产品。聚酰亚胺是聚合物中迄今热稳定性最高的品种之一,同时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较高的机械强度、优良的介电性能等,因此,具有高热稳定性的聚酰亚胺多孔微球制备技术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课题在前期探索研究中提出一种制备聚酰亚胺微球全新的非水乳液法,此法过程简单,易于操作,聚合物固含量较高,且制得的微球形貌良好,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乳液体系及聚合物固化成球工艺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固含量 在非水乳液体系中制得了固含量较高约35%的聚酰亚胺微球,表面活性剂Span85在稳定乳液的同时提高了体系的固含量。而且Span85的加入量对产物的形貌和粒径有很大影响,随着Span85加入量的增大,产物的平均粒径减小,同时粒径分布逐渐变窄。最终确定Span85的适宜加入量为乳液质量的15%左右。 聚合物固化过程中,乙酸酐与二酐PMDA摩尔比为5:1时加入,酰亚胺程度达到最大值约60%,沉出粒子的表面固化完全。化学亚胺化并不能使聚酰胺酸环化完全,需进一步采用梯度升温在350℃下进行热亚胺化。 (2)加入与聚合物相容性较好的液体小分子和固体无机盐致孔剂制备多孔聚酰亚胺微球。 通过物理作用力、利用与溶剂或聚合物良好的相容性吸附到聚合物骨架上的二硫化碳类液体小分子,在聚合反应中加入、加入量在30%以下效果较好。而通过氢键化学作用力结合到聚合物分子链上的小分子乙醇和甲醇,则在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加入量为25%以下,加入时间为30min时效果较好。和聚酰胺酸发生化学反应的三乙胺,同样在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加入量与二酐摩尔比2:1,加入时间为75mmin时致孔作用显著。 固体无机盐致孔剂,在聚合反应完成后采用溶液形式加入到体系中效果较好。其中AlCl3在加入量25%以下、加入时间为45min对微球形貌影响较小,有一定的致孔作用;LiCl和LiBr在加入量30%以下、加入时间为30mmin时,在稍微改善聚合物微球形貌的前提下,致孔作用稍有提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建军;赵晓博;刘妙青;;反相非水乳液法制备聚酰亚胺微球[J];高分子学报;2010年12期
2 李庆华,印杰,朱子康;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2期
3 路庆华,李梅,陶萍,莫海燕,魏少华,王宗光;含羟基活性基团的聚酰亚胺制备和表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顾宜,范浩军,黄毅,刘习奎,杨进,秦家强;聚酰亚胺侧链功能化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11期
5 胡艳秋;耐湿热性能优异的聚酰亚胺涂层胶[J];中国胶粘剂;2005年07期
6 于顺东;;VICTREX~ PEEK胶带成为聚四氟乙烯与聚酰亚胺胶带的出色替代品[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01期
7 陈祥俭;;电子零件用高纯度聚酰亚胺清漆[J];化工新型材料;1986年06期
8 张可达,刘南安,丁孟贤,张超,张劲;新型聚酰亚胺渗透汽化膜[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1期
9 李生柱;尺寸稳定的聚酰亚胺[J];化工新型材料;1995年02期
10 王慧菊;1999年中国聚酰亚胺的研究及应用文摘[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7期
11 ;KH-304聚酰亚胺复合材料[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12 张书森,尹学敏,袁显永;改进聚酰亚胺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3年04期
13 张晶波,范勇,衷敬和,王芳;聚酰亚胺/氧化硅/氧化铝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绝缘材料;2005年01期
14 ;适用于高端的聚酰亚胺碳复合材料[J];广东塑料;2005年05期
15 俞开潮;Yousef Hamadan;程银华;周锦兰;李正佳;于澍燕;焦庆;;催化增强化学蒸气沉积法在聚酰亚胺上沉积钯-铂合金薄层(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5期
16 曾庆焕;;高耐热性的聚酰亚胺改性环氧树脂[J];广州化工;1986年03期
17 李悦生,丁孟贤,徐纪平;分子结构对6FDA型聚酰亚胺透气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学;1993年02期
18 房建华,印杰,徐宏杰,刘娜,蔡志云,朱子康;共缩聚型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1)[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2期
19 杨士勇;聚酰亚胺材料在微电子工业中的应用[J];半导体情报;1998年02期
20 童跃进,李秀茹,陈守正,李悦生,丁孟贤;聚酰亚胺/无机物纳米杂化材料的研究 I 聚酰亚胺(HQDPA/DMMDA)-TiO_2纳米杂化物的合成与表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柱;杨立倩;翁凌;崔巍巍;朱兴松;石慧;;聚酰亚胺/SiO_2-Al_2O_3三层复合薄膜制备工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韩文广;李耀星;;聚酰亚胺废料回收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武迪蒙;曾科;杨刚;;AB-型半晶聚酰亚胺的合成和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杜翠玲;褚莹;;PVP引导下水热合成发射蓝光的聚咔唑微球[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建升;李仲晓;尚玉明;胡爱军;高生强;杨士勇;;短切碳纤维增强的PMR型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鲁闻生;李津如;苏延磊;江龙;;空心纳米金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杨菊香;白超良;高焕萍;陈希;胡道道;张颖;房喻;;“双空”型SiO_2微球的制备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雷勇;刘宇锋;江璐霞;傅强;;聚酰亚胺/蒙脱土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和表征研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温国斌;杨莉;刘丽飒;蔡志平;;微球喇曼激光器中的阈值特性[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公正;沈海琴;张颖;房喻;;Fe/SiO_2磁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琦;单分散功能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刘哲鹏;阿莫西林粘膜粘附微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钟延强;布比卡因缓释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李扬;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微球结肠靶向释药的应用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程国华;汉防己甲素肺靶向聚乳酸微球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邢福保;辣素/明胶—阿拉伯胶—单宁微囊和纳囊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蒋栋毅;布洛芬聚乳酸微球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杜磊;基于光谱自编码微球的高通量筛选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卢凌彬;基于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功能化改性及分子模拟[D];中南大学;2005年
10 余少鸿;包载反义RNA重组腺病毒微球的制备及逆转肝细胞癌MRP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霞;聚酰亚胺微球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和采用小分子致孔剂致孔的初步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晓博;反相非水乳液法制备聚酰亚胺微球[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黎;非水乳液制备多孔聚酰亚胺微球[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布凤景;聚酰亚胺高反射太阳帆薄膜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群子统计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5 王建浦;新型(艹北)聚酰亚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王霖;聚酰亚胺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D];天津大学;2004年
7 吴桂龙;有机可溶性聚异酰亚胺及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汪成;含电子给——受体结构苝聚酰亚胺的合成与光电导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庞洪涛;6FDA型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合成及其气体渗透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超峰;聚芳醚酮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庆圆;深圳惠程聚酰亚胺产业化之梦渐成真[N];中国证券报;2011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黄丽;深圳惠程聚酰亚胺项目纵深发展[N];证券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马庆圆;航天控股 进军聚酰亚胺新材料领域[N];中国证券报;2011年
4 ;我国研制出热塑型聚酰亚胺[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于柏林;聚酰亚胺有了全新合成途径[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孟贤 柏林;首条氯代苯酐生产线在大连建成[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丁孟贤 于柏林;我国氯代苯酐直接合成聚酰亚胺试车成功[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邢远翔 通讯员 胡延滨;中药微球介入疗肝癌[N];健康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丁秀玉;生于忧患 志在超越[N];科技日报;2006年
10 蔡永源;材料新秀加紧抢市场[N];中国化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