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AlF_3-YbF_3上转换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应用领域广阔,前景乐观。如用于固态激光器、激光防伪、三维立体显示和LED背光源等等。因此,对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虽然各国对这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研究结果表明,真正可以实际应用的材料仍然很少,除了NaYF4和Y202S以外,其他上转换发光材料还没实现商品化。基于此,目前对新型、高效的上转换发光基础材料的研发仍是各国研究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本论文首先合成了单掺Er3+和单掺Tm3+的A1F3-YbF3上转换材料并对其发光过程做了初步的研究,进而通过Er3+、Tm3+共掺实现A1F3-YbF3上转换白光材料。并对Yb3+到Er3+和Tm3+的多步能量传递过程,以及Tm3+到Er3+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做了初步的研究。
1.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A1F3-YbF3:Er3+荧光粉,XRD图谱表明:A1F3-YbF3:Er3+上转换荧光粉是由三方A1F3相和正交YbF3相组成;从上转换荧光光谱中可以看出:A1F3-YbF3:Er3+荧光粉的光谱中含有波长为410nm的蓝光峰、550nm的绿光峰和660nm的红光峰,分别对应于Er3+离子的2H9/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能级的跃迁,并且当Er3+离子的掺杂浓度为0.7mol%时,荧光粉的红光(660nm)的发光强度最强;此外通过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激发光功率可以知道:A1F3-YbF3:Er3+荧光粉的红光(660nm)发射对应的是双光子吸收过程(n=2.24),而绿光(550nm)和蓝光(410nm)的发射分别对应于Er3+离子三光子吸收(n=2.72)和四光子吸收(n=3.64)过程。
2.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A1F3-YbF3:Tm3+荧光粉XRD图谱表明:A1F3-YbF3:Tm3+上转换荧光粉是由三方A1F3相和正交YbF3相组成;从上转换荧光光谱中可以看出:A1F3-YbF3:Tm3+荧光粉含有波长为360nm的紫外峰、450nm的蓝光峰、700nm的红光峰和800nm的红外光峰,分别对应于Tm3+离子的1D2→3H6,IG4→3H6,1G4→3F4和3H4→3H6能级的跃迁,其中360nm紫外发射峰的强度最强;此外通过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激发光功率可以知道:A1F3-YbF3:Tm3+荧光粉的紫外光(360nm)发射对应的是三光子吸收过程(n=2.96),而蓝光(410nm)、红光(700nm)和红外光(800nm)的发射分别对应于Tm3+离子三光子吸收(n=3.07)、三光子吸收(n=3.19)和双光子吸收(n=2.04)过程。
3.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AlF3-YbF3:Er3+/Tm3+上转换白光荧光粉,XRD图谱表明:A1F3-YbF3:Er3+/Tm3+上转换白光荧光粉是由三方A1F3相和正交YbF3相组成;从上转换荧光光谱图中可以看出:波长为410nm的紫光发射峰、550nm的绿光发射峰和660nm的红光发射峰分别对应于Er3+离子的2H9/24I15/2、483/2→4I15/2和4F9/2→4I15/2能级的跃迁,而波长为360nm的紫外发射峰、450nm的蓝光峰、700nm的红光峰,分别对应于Tm3+离子的1D2→3H6、1G4→3H6和1G4→3F4能级的跃迁,Er3+离子发出的光与Tm3+离子发出的光最终混合成白光。
|
|
|
|
1 |
刘元红;庄卫东;高文贵;胡运生;何涛;何华强;;硼酸对亚微米级Ca_3Sc_2Si_3O_(12):Ce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
2 |
杨英;陈永杰;李郎楷;耿秀娟;;橙红色荧光粉Mg_(2-x)SnO_4∶Eu_x~(3+)发光性能的研究[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3 |
杨英;吴茜;耿秀娟;陈永杰;;(Y_(1-y),Gd_y)_(3-x)Al_5O_(12):Ce_x~(3+)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4 |
王灵利;倪海勇;张秋红;;新型FED荧光粉MSi_2N_2O_2:Eu~(2+)(M=Sr,Ba)的发光性能[J];发光学报;2011年06期 |
5 |
;关于彩色电视蓝色荧光粉的研究[J];发光学报;1975年04期 |
6 |
;发光、荧光材料[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2期 |
7 |
毛向辉;律微波;;(Ce,Tb)ZnAl_(11)O_(19)荧光粉合成方法的改进[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
8 |
梁利芳;康翻连;张丽霞;;LiBaF_3∶Yb~(3+)/Er~(3+)(or Ho~(3+))的水热合成及上转换发光性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9 |
任强;何丽萍;;近紫外激发的荧光粉的获取方法和影响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因素[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2期 |
10 |
牛春晖,曹望和,臧春雨,陈宝玖;Tm~(3+)/Yb~(3+)掺杂亚碲酸盐玻璃蓝红光上转换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3期 |
11 |
郑飞;赵士龙;徐时清;邓德刚;李晨霞;;Er~(3+)掺杂含Ba_2LaF_7纳米晶氧氟硼硅酸盐玻璃陶瓷发光性能的研究(英文)[J];光子学报;2009年09期 |
12 |
郭艳艳;王庆凯;吴杏华;曾玮;王殿元;王波;;785nmLD激发下Tm~(3+)/Ho~(3+):Y_2O_3纳米晶的上转换发光[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1期 |
13 |
化明利;荧光粉的基本制作过程及分析[J];河南科技;1995年05期 |
14 |
温磊,杨建虎,胡丽丽;掺Er~(3+)卤碲酸盐玻璃上转换能级寿命和发光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12期 |
15 |
温磊;张丽艳;杨建虎;汪国年;陈伟;胡丽丽;;掺铒氟(卤)磷碲酸盐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16 |
;发光与发光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3期 |
17 |
赵丽娟,杨健,孙聆东,许京军,金杰,张光寅;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激光功率的非平方关系(英文)[J];光电子.激光;2001年12期 |
18 |
刘晃清,吴长锋,秦冠仕,林海燕,秦伟平,张继森,赵丹,任新光,吕少哲;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三价铒离子的上转换发光(英文)[J];发光学报;2002年06期 |
19 |
杨魁胜,梁海莲,张希艳;Yb~(3+),Er~(3+)双掺上转换玻璃陶瓷[J];发光学报;2004年04期 |
20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明对荧光粉表面进行纳米包覆的低热固相方法[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