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硫杆菌与MT基因工程菌对污泥重金属的联合生物淋滤
【摘要】:污泥是由污水处理过程或水体运动过程所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本课题的污泥主要是指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此类污泥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其性质复杂、体积大、毒害性持久,污泥中的重金属处理更是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对于我国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污泥重金属处理技术的研究是有生命力的课题。
污泥农用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但污泥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是制约污泥农用的瓶颈。传统的污泥消化、浓缩、脱水工艺不能有效去除其中的重金属。近年来新开发的针对重金属去除的技术存在着成本较高、操作困难、去除率有限、伴生二次毒性物、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生物法一直是备受环境工程领域关注的优选方法。用于污泥重金属处理的生物法包括生物淋滤以及植物提取等技术方法。其中的生物淋滤法具有适用面广、去除率较高、操作条件简单、添加基质廉价易得、反应温和、耗酸量少等优点。更主要的是,生物淋滤工艺可与污水厂原有的污泥消化工艺同步实施,并可以替代一部分污泥消化的功能,可利用污水厂原有构筑物,基建费小,因此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方法。近年来,对污泥生物淋滤技术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有些重金属元素的去除率并不理想,而且淋滤耗时过长,启动速率受反应体系的初始pH值以及水溶性有机物(DOM)等因素制约,这导致淋滤效率较低,运行成本过大。从机理研究角度而言,对污泥生物淋滤机理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对Cd、Ni、Cr、Pb淋滤机理的研究很少。从微生物种类而言,研究者对淋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独接种某一种硫杆菌上,而对多种化能自养菌复合淋滤的研究不多,对异养菌与化能自养菌联合淋滤的研究很少。
本文在研究复合硫杆菌对污泥生物淋滤的基础上,采取异养菌与化能自养菌联合淋滤的思路,借助耐酸型金属硫蛋白基因工程菌(简称为MT基因工程菌),对氧化硫硫杆菌(T.t)与氧化亚铁硫杆菌(T.f)的生物淋滤发挥促进作用,提高污泥生物淋滤的效率。另一方面,对重金属负荷率对淋滤的影响、MT基因工程菌联合淋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深化污泥生物淋滤机理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
(1)分别采用氧化硫硫杆菌(T.t)、氧化亚铁硫杆菌(T.f)、MT基因工程菌为主体菌种对污泥进行了单独菌种接种生物淋滤试验。结果显示,氧化硫硫杆菌(T.t)与氧化亚铁硫杆菌(T.f)均对污泥重金属表现出了较好的淋滤效果,但两种菌液在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中具有较明显的差异。T.f比T.t淋滤效果好的元素是:Ni、Cd、Cr、Pb。其余元素采用T.t比T.f的淋滤效果好。这与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原始污泥中的化学形态有关,也与各种重金属的淋滤机理不同有关;菌种的接种量主要是影响到污泥淋滤体系的酸化速率、酸化程度以及ORP的变化趋势。MT基因工程菌单独接种淋滤试验结果表明,MT基因工程菌对重金属具有少量去除能力。MT基因工程菌对6种重金属的亲和力顺序为CdZnCrCuPbNi。
(2)通过对复合硫杆菌对污泥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在底物充足的前提下,T.t与T.f菌实现了相互促进,表现出了比分别单独接种时相对较好的淋滤效果。具体而言,复合硫杆菌比单独接种T.t或T.f菌时的淋滤初期迟滞段缩短了,淋滤高效段提前到来,达到最高去除率所需的时间缩短了,总去除率提高有所提高。在不同的底物配比情况下,硫浓度越高,达到最低pH值时所消耗的时间也越短,但硫浓度超过4g/L后,对pH值下降速率的贡献并未显著提高。实验证明Fe2+可以作为S的促进型底物,或者说Fe2+的增加可以弥补S底物的不足。硫与Fe2+这两种底物对氧化硫硫杆菌(T.t)与氧化亚铁硫杆菌(T.f)的意义是有差异的,但这两种底物的配合使用能起到相互促进作用,发挥出单独使用任何底物难于实现的意义。不同底物配比条件对污泥淋滤体系的ORP值影响较大。
(3)在复合硫杆菌采用固定体积比的前提下,对MT基因工程菌采用不同的添加比例进行淋滤试验。试验显示可选取“复合硫杆菌+6mL MT菌”作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接种量。在最佳底物、最佳接种量的前提下,MT菌—复合硫杆菌联合淋滤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生物淋滤的提高是有差异的。总体而言,大多数元素的淋滤去除率有提高,淋滤后期更加平稳,波动现象减弱,表明在MT菌的参与下,T.t菌与T.f菌更加稳定地发挥出了其淋滤功能。另一方面,T.t菌与T.f菌的酸化效应又反过来促进了MT菌的活性及其对重金属的络合效果。
(4)在MT基因工程菌参与淋滤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底物单质硫与FeSO4·7H2O的配比条件下各种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发现硫与Fe2+配比适当时,能够有效提高淋滤效果。有效促进了难淋滤重金属的浸出,实现了硫底物的节约。通过底物配比对S042-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底物配比中S0占优势时,可促进8042-的生成,但MS转化成S042-的速率受限制。在T.t和T.f混合菌液采用固定体积比的前提下,对每种重金属受MT菌接种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MT菌对重金属淋滤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淋滤的初期与中期,尤其是Cu、Ni、Cr、Pb在初期提高效果明显。对于Zn、Cd,5%接种组较好。
(5)本文提出以“重金属负荷率”作为衡量单位质量硫杆菌以及复合菌、联合菌所承受的重金属离子负荷情况的新指标。试验表明,适宜的负荷率条件下生物淋滤不会受影响,试验所获得的去除率比未接种MT菌时同等负荷率时的去除率有显著提高。若以实现达标,而且淋滤时间不超过4d为衡量依据,Cu、Ni、Zn、Cd、Cr、Pb满足要求的重金属负荷率最大为:0.221、0.051、0.407、0.010、0.128、0.127mmg/mg。负荷率过高,淋滤会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迟滞期变长。
(6)通过对MT基因工程菌形成的大分子EPS(MT)与Fe3+结合成的EPS-Fe3+络合体对生物淋滤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分子EPS(MT)与Fe3+结合能力较强。添加EPS(MT)-Fe+络合体后,Fe3+发挥出了促进氧化的能力,Cr、Pb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48、1.25倍。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持久的,可以长时间促进Fe3+维持可溶状态。
(7)通过对Cu、Ni、Zn、Cd在EPS及细胞内外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重金属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征的简易判定标准。通过对MT基因工程菌代谢水溶性有机碳(DOC)的研究,表明MT菌可以利用污泥中原有的营养进行增殖,降解DOC,消除了部分硫杆菌生长的抑制因素。
(8)通过对MT基因工程菌联合淋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依据污泥化学形态对原始污泥的分类方法。对Cu、Cd、Ni、 Zn、Cr、Pb六种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淋滤机制进行了区别归类。研究表明Cu、Ni、Cd的生物淋滤过程是以直接机制为主的,Zn的生物淋滤过程是以间接机制为主的,Cr、Pb的生物淋滤过程属于混合机制。在机理分析中,初步明确了淋滤机制与原始污泥类型、淋滤中的主导菌群的对应关系,扩展了混合淋滤机制的内涵。
|
|
|
|
1 |
王世梅,周立祥,黄峰源,方迪;耐酸性异养菌的分离及其在制革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
2 |
周顺桂,王世梅,余素萍,周立祥;污泥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其应用效果[J];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
3 |
周立祥,周顺桂,王世梅,方迪,王电站;制革污泥中铬的生物脱除及其对污泥的调理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
4 |
黄光斗,王建祥,曹春霞;MT的合成方法与应用前景[J];湖北化工;1999年02期 |
5 |
何兰芳,王绪本,何展翔,李成方;MT时间序列的小波去噪分析[J];地震地质;2001年02期 |
6 |
周顺桂,周立祥,方迪,王世梅,王电站;黄铁矿与硫粉配合提高污泥重金属的淋滤效果[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7 |
何刚;胡群;;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堆肥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11年04期 |
8 |
周顺桂,周立祥,王世梅;嗜酸硫氧化菌株的分离及其在污泥生物脱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
9 |
陈小斌;MT二维正演计算中地形影响的研究[J];石油物探;2000年03期 |
10 |
荆红梅,郑海雷,赵中秋,张春光;植物对镉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1年12期 |
11 |
施燕;张太平;李木桂;南燕;曹利明;;利用硫杆菌淋滤电镀污泥中的重金属(英文)[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
12 |
周顺桂,周立祥,黄焕忠;生物淋滤技术在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2年01期 |
13 |
李音;曾光明;张盼月;李建兵;;底物对浓缩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淋滤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
14 |
黄宁选;马宏瑞;李健;安会然;;制革污泥生物淋滤液中有机物性质及对鞣制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15 |
朱庆荣;辛宝平;李是珅;李丽;吴锋;;生物淋滤直接浸出废旧电池中有毒重金属的实验研究[J];环境化学;2007年05期 |
16 |
景艳波;张盼月;;亚铁离子对混合接种污泥淋滤的影响[J];江苏环境科技;2008年02期 |
17 |
丁绍兰;李玲;都雅丽;;生物法回收制革污泥中铬时硫杆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皮革;2009年01期 |
18 |
温烨明;王清萍;林鸿雁;陈祖亮;;污泥中氧化硫硫杆菌的分离及其应用效果[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7期 |
19 |
王电站;周立祥;;酸化污泥回流的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制革污泥[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
20 |
辛宝平;朱庆荣;李是珅;李丽;吴锋;;生物淋滤溶出废旧锂离子电池中钴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