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活性水分散纳米二氧化钛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

荆洁颖  
【摘要】: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机难降解污染物彻底氧化成H2O, CO2和无机盐类。相比于目前常用的生物法和物化法等降解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因其所用纳米TiO2具有氧化性强、耐酸碱性好、化学性质稳定、对生物无毒、来源丰富等优点在处理难降解有机物方面受到广泛重视。然而,由于纳米TiO2颗粒细微,在光催化过程中易失活、分散不均匀、易团聚、难以分离回收;以及锐钛矿型TiO2是宽禁带半导体,仅能响应短波长的紫外光,以太阳光做光源时,在室外只能吸收太阳光中不到5%的紫外光部分,能源利用效率低,光催化的过程以人工紫外光为主,技术适应性差、成本高,在工业应用过程中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提高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增强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解决纳米颗粒分离回收的问题并实现纳米TiO2的高可见光催化活性是Ti02光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化应用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本课题以高活性、高水分散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为基础,以降解氮杂环化合物喹啉的反应为应用平台,研究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物化特性与其相应的光催化特性、喹啉光催化降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表面Zeta电位-40mV,粒径为9.8±0.6nm的高水分散锐钛矿型纳米Ti02的低温制备。以静电位阻理论为指导,在促进钛醇盐水解的思路引导下,不添加表面活性剂在低温(80℃)制备得到水分散良好的锐钛矿型纳米Ti02;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 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傅里叶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cope, FTIR)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等表征手段对其形貌、结构、表面特性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得知该纳米TiO2的高水分散性源于其表面形成的双电层;通过对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TiO2结构及其水分散性的比较,发现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TiO2因其表面特性的差异最终导致水分散性的不同,进一步验证了不添加表面活性剂低温合成水分散纳米TiO2颗粒的优越性。 (2)粒径5-30nm水分散超顺磁性纳米Fe304颗粒的可控制备。采用高温热解羧酸盐结合相转移的方法及一步反向沉淀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水分散性好、形貌粒径可控、表面官能团可调、化学性质和晶型稳定的纳米Fe3O4颗粒。其中一步反向沉淀法因其所用原料便宜易得、无污染,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备水分散性纳米Fe3O4颗粒的方法。所制备的纳米Fe3O4颗粒不仅在催化剂分离回收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对纳米Fe3O4颗粒表面官能团进行了可控合成,对其在核酸分析、临床诊断、靶向药物、酶固定化等方面的应用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可磁分离回收磁载纳米Ti02光催化剂的低温制备。基于一步反向沉淀法制备得到的纳米Fe304颗粒,结合制备水分散纯纳米Ti02的方法,以静电位阻理论为指导,在低温下制备得到可磁分离回收的磁载纳米Ti02光催化剂。该法避免了传统制备过程中·热处理带来的颗粒长大、比表面积下降及团聚问题。制备过程中通过调节Fe3O4/TiO2摩尔比可实现对产物形貌、晶型、表面特性及磁性能的调控。 (4)可见光响应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低温制备。采用改进的Hummers了法结合超声波辅助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结合不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水分散纯纳米TiO2颗粒的方法,在低温下制备了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对TiO2的可见光化有很大影响。随着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吸收边带发生明显红移,拓展了其可见光响应范围。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中Ti以Ti4+形式存在,且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物中氧化石墨烯和TiO2之间没有形成Ti-C键。 (5)不同纳米TiO2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评价。以TiO2光催化降解氮杂环化合物喹啉的反应为应用平台,研究了所制备水分散纯纳米TiO2光催化剂、磁载TiO2光催化剂和可见光响应TiO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水分散纯纳米TiO2光催化剂体系中发现:制备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差异,进而影响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活性;实验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TiO2以·O2为主要活性自由基物种光催化降解喹啉,而非通常认为的“有机物降解一般以·OH为主要自由基”。在磁载纳米TiO2光催化剂体系中发现:Fe3O4与TiO2相对含量(即催化剂的组成)对磁载TiO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通过调节Fe3O4与TiO2相对含量可实现对其光催化活性的调控。在可见光响应TiO2光催化剂体系中发现: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对纳米TiO2的可见光响应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氧化石墨烯可作为电子受体,抑制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而且其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喹啉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从而使得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较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伟;虞午二;陈慧;;纳米阻燃性背面胶的研制[J];宁波化工;2004年Z1期
2 温爱玲;王生武;杨军勇;任瑞铭;;高能喷丸表层纳米化对纯钛旋转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7年04期
3 钱晓静;黄国强;林波;;Mg-Ni系贮氢合金的改性[J];稀有金属;2008年01期
4 张磊;孟国哲;张涛;邵亚薇;王福会;;利用随机方法研究纳米化对纯锌点蚀行为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9年02期
5 刘战伟;吴剑;王仲民;;纳米贮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S1期
6 韩靖;盛光敏;胡国雄;周小玲;颜婧;;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纳米化层的组织和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11期
7 侯莹;魏丽乔;张利;刘常盛;许并社;;壳聚糖改性及抗菌胶乳制备[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0年05期
8 钟宁;徐山清;闵娜;温春生;金学军;戎咏华;;共析钢经表面研磨处理后微观组织的演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9 ;药物及微量元素的纳米化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6年12期
10 张文杰;赵秀娟;任瑞铭;杨德新;张罡;黄贺;;纳米化对1Cr17不锈钢耐高温氧化的影响[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1 危亚辉;张翔宇;欧阳红勇;周新东;彭美勋;;纳米界面结构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电性能[J];矿冶工程;2009年03期
12 Davis;VC关注纳米化中药改性药物[J];科技创业;2001年03期
13 朱会霞,张伟,顾保东,刘卫华,孙金旭,李长文;玉米原料纳米化处理对酒精发酵的影响[J];酿酒科技;2004年06期
14 王仁智;金属晶粒纳米化与亚晶粒纳米化技术[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2年03期
15 朱湘晓;纳米化学[J];世界科学;1996年10期
16 熊云威;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02期
17 张琼;贺蕴秋;陈小刚;胡栋虎;李林江;尹婷;季伶俐;;氧化钛-氧化石墨插层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18 钟永;兰天龙;黄应平;;GO/TiO_2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9 朱冬生;王婵;漆小玲;温世雄;郑立键;;湿化学法制备纳米Bi_2Te_3基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20 章家立;黄美荣;李新贵;;聚萘二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虎民;;中药的超细化与纳米化[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磊;孟国哲;张涛;邵亚薇;王福会;;利用随机方法研究纳米化对纯锌点蚀行为的影响[A];200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吴敏;黄培;蔺晓博;黄勇;;纳米纤维素的绿色制备及其在先进材料方面的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吴庆生;;夹心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纳米化与功能化[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丁鹏;章晓霁;刘玲玲;宋娜;施利毅;;高精度研磨法制备纳米滑石粉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新峰;李涵;谢文杰;;结构纳米化设计提高材料热电传输性能——熔体旋甩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热电材料制备中的应用[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孙建春;陈登明;兰伟;;HESP法实现工业纯铁表面自纳米化工艺的研究[A];2010中国·重庆第七届表面工程技术学术论坛暨展览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咏来;徐恒泳;李文钊;;载体纳米化对Ni/γ-Al_2O_3催化剂上CH_4-CO_2重整反应积炭性能的影响[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曹中秋;于龙;张轲;张媛;;纳米化对Ag-50Ni在HCl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10 盖国胜;杨玉芬;樊世民;郑伟亮;;工业矿物原料表面纳米化包覆技术[A];2003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洁颖;高活性水分散纳米二氧化钛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董亮;前驱体纳米化后氧化钨陶瓷中高温温区的电学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唐丽荣;功能化纳米纤维素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药物缓控释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李丽;纳米形态铝化合物与辅酶的作用和对相关脱氢酶活性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5 车玲;含羧基小分子药物介导亲水聚合物自组装构建纳米给药系统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孙德文;聚氨酯纳米复合泡沫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孙华银;纳米四氧化三锰催化的氧化反应及纳米铋促进的烯丁基化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马新国;纳米TiO_2及衍生物光催化剂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徐开东;镁合金高能表面强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薛承斌;纳米TiO_2透皮行为及紫外光诱导下致皮肤损伤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冰;微生物矿化纳米结构体及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任慧;纳米硼酸锌的合成及其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尹开忠;纳米氧化钇的合成及其复合材料的热反射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旋;非金属掺杂与纳米多孔WO_3的制备及其光解水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李纯;纳米CeO_2薄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相关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方军;离子液体辅助制备纳米氧化钇与氧化钕[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莉;纳米TiO_2/SPI复合物的制备和保鲜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范莉莉;长余辉发光纳米标记物的制备和表征[D];暨南大学;2011年
9 梅红;纳米/微米复合热电材料热电与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丁留伟;脱合金法制备纳米多孔铜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耐美薄纳米化大陶板[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2 记者 宋伟芳;小鸭纳米化了[N];中国企业报;2001年
3 记者 袁月霞;纳米化妆品还处于研究阶段[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4 董淑华;“毛绒纤维纳米化”项目通过国家验收[N];中国纺织报;2006年
5 高峻;品德纳米绒通过中科院检测[N];中国纺织报;2008年
6 记者 李颖;毛纺织行业绽放一朵奇葩[N];科技日报;2006年
7 梁曦;863项目水性木器涂料实现产业化[N];科技日报;2007年
8 李凯 孟晶;高性能水性木器涂料产业化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我国纳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菁菁;KINGMAX发布全线产品展望[N];计算机世界;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