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TK技术的冰川移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本课题是在“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极地专项(编号:CHINARE2015-02-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电容感应技术的海冰厚度监测方法的研究”(编号:41176080)资助下针对极地冰川移动的自动化监测展开的应用研究。南北极与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等的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南北极考察项目的不断推进,科研人员在极地展开了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冰川的探索。冰川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放大镜和指示器。冰架是冰川变化最剧烈的区域,监测冰川移动对研究极地冰物质平衡、全球气候变化、极地冰冻圈演变以及生物圈活动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南北极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在进行科研探索时受限于地域、气候、人力、物力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进展缓慢。目前国内外关于冰川移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实地测量法、航空摄影测量法、遥感影像测量法等。但这些技术手段都有其不足之处,比如精确度低、经济性差、无法长期连续自动化监测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冰川监测技术现状以及优缺点,综合考虑各监测方法的借鉴意义,针对极地冰川监测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集成了冰川移动监测系统。系统以冰基支架为监测系统载体,依据冰川监测需求研究制定了新型可靠的监测方案并开发了监控软件。该方案主要通过在冰基支架上搭载固定单片机主控模块、差分模块、GPS模块、电台模块、铱星模块、蓄电池模块等的集成而研发的冰川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极地环境下长期定时连续自动化远程数据传输和高精度监测。系统利用现代高精度的RTK测量技术为手段与电台无线传输技术为依托,通过单片机控制器采集、提取、存储、发送有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处理。本监测系统具有精度高、经济性好、连续性实时性强等优点。本监测系统在国内进行了野外试验并在南极第32次科学考察中进行了现场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可靠的稳定性、自动化无人职守等优点,为极地冰川移动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新的方法。
|
|
|
|
1 |
萧鉥;试论大气中的水汽、降水与我国现代高山冰川分布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
2 |
顾佩,卜觉英;我国西部部分山区冰川分布图的编制[J];冰川冻土;1987年03期 |
3 |
徐钦琦;冰川的范围怎么越来越小了?——“天地生人”系列讲座(一)[J];化石;1998年03期 |
4 |
徐煜坚;;冰川[J];科学大众;1957年10期 |
5 |
刘潮海,施雅风,王宗太,谢自楚;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
6 |
谢自楚,韩健康,冯清华,王晓军;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马兰山冰川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7 |
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
8 |
;冰川[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2年01期 |
9 |
杨惠安,李忠勤,叶柏生,焦克勤;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冰川补充编目及冰川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
10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4年02期 |
11 |
王宗太,刘潮海;《简明〈中国冰川目录〉》简介[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
12 |
任贾文,闫明;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
13 |
;冰川与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2期 |
14 |
;冰川与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6年03期 |
15 |
刘时银;丁永建;李晶;上官冬辉;张勇;;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
16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4期 |
17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分布范围变化[J];中国基础科学;2009年03期 |
18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1期 |
19 |
潘永弟;;哭泣的冰川[J];环境;2010年06期 |
20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