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环境、经济、技术效应研究
【摘要】: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最大的碳排放体,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对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碳排放交易体系是通过市场自由交易碳排放配额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关键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覆盖范围、总量设定、分配机制、交易机制、履约与抵消机制和监测、报告与核查机制。为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国政府于2013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七个地区全面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计划于2017年12月开始逐步扩展至全国范围,届时交易总量将远超目前最大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本文主要从环境、经济、技术三个维度建立了评价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实施效果的研究框架。首先,梳理了讨论环境规制效应的国内外文献,从环境、经济、技术维度总结了评价碳排放交易实施效果的研究;其次,介绍了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基础,主要利用“波特假说”理论和绿色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技术创新是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实施路径,分析了碳排放交易的环境、经济、技术效应的作用机制;然后,阐述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本制度要素,通过对比国外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体系,为未来逐步建立的国家级碳排放交易体系提供了启示;最后,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包括非期望产出的Bienn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环境、经济、技术三个维度分别研究了中国碳排放交易对试点地区的整体影响和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与工作如下:(1)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实现了环境效益,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和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1.6%和13.7%。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是促进减排的关键,例如环境治理、能源效率、研发结构和研发强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人口规模、人均GDP、城市化率和贸易强度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2)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在地区层面产生正向经济效应,但是进一步将试点地区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GDP下降4.0%,并没有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完全“脱钩”。碳排放交易促进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完成减排目标的基础上,付出的环境治理代价可能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包括了覆盖的高排放部门和未覆盖的其他部门,碳排放交易将社会资源分配到更有效率的低碳环保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覆盖的高排放部门的发展,但是实现了社会整体资源的有效分配。(3)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入评价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技术效应维度,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实现了技术进步。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和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增加2.3%和9.7%,其中分解项技术变化指标分别提升4.0%和21.2%,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关键。本文利用包括非期望产出的Bienn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变化指标与技术变化指标,代入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讨论了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技术效应,这是较为新颖的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思路。综上所述,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一项有效的减排工具,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虽然并未促进试点地区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低碳“脱钩”发展,但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分解项技术变化指标显著提升,表明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促进了技术进步。结合“波特假说”理论和绿色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认为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激发出“创新补偿”效应,但是并没有完全弥补覆盖的高排放工业子部门环境治理的“遵循成本”。因此,未来应该持续扩大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覆盖范围,加大技术创新投资,进一步激发“创新补偿”效应,根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发展禀赋和经济结构差异制定扶持补贴政策,为中国国家级碳排放交易体系顺利落地提供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