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焦化废水的氨氮处理

毋海燕  
【摘要】: 焦化废水成分复杂,氨氮浓度高,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水质、水量变化较大,而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工艺对COD和NH_3-N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难以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给环境和人体带来危害。研究表明:利用厌氧酸化作为预处理,反硝化-碳化-硝化作为二级生物处理,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焦化废水脱氮处理工艺。 本试验研究中,先培养、驯化出6种降解难降解物质的优势菌种和脱氮菌种,进行固定化后,分别投入碳化、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器,在各自的反应器中研究了难降解物质及NH_3-N的降解途径、降解过程分析及影响生物脱氮过程的各种因素,然后将优势菌应用于焦化废水处理的复合型脱氮工艺中,并通过研究脱氮工艺流程及运行参数,最后确定出最佳工艺为A_1-A_2-O-M工艺,并选定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和运行参数为:系统总HRT=51h,相应地,A_1段HRT=10.5h,A_2段 HRT=12.sh,O段HRT=ZOh,M段HRT=sh;厌氧段pH值维持在 6.5一7.5;混合液回流比R=3 .5一5.0;在缺氧段加入甲醇作 为反硝化碳源,按BODS:TN=10.6为宜;好氧段T维持在25~ 32℃,好氧O段pH值通过滴加NaHC03控制在7 .7一8.2,剩余 碱度为100一200mg/L,出水D0为2.Omg/L左右,M段pH值控 制在7.5一8.6,D0控制在6.59一6.83mg/L;好氧段进水 COD 负荷不高于0.05(kgCOD/kgMLSS·d),NH3一N污泥负荷不高于 0.01(kgNH3一N/kgMLSS·d)。在上述工艺条件下,系统对COD 和NH3一N的去除率分别在87 .7一93 .9和86 .5一92 .4,AZ的反 硝化率达75%以上;当进水c0Dsoomg/L,NH3一N260mg/L时, 出水COD1 00mg/L,NH3一N2 smg/L,两个指标分别达《污水 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和二级排放标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晓健,雷晓玲,何苗,谷中春;好氧生物处理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J];环境保护;1994年08期
2 邵林广,陈斌,黄霞,钱易;水解(酸化)-缺氧-好氧固定床生物膜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06期
3 史长苗,陈启斌;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01期
4 仇雁翎,赵建夫,李咏梅,顾国维;A_1-A_2-O生物膜系统处理焦化废水试验中好氧段影响因素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6期
5 侯红娟,周琪,杨云龙;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处理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年04期
6 陈雪松,许惠英,李成平;SBR用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6期
7 邵林广,陈斌,黄霞,钱易;A_1-A_2/O与A_2/O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的比较研究[J];给水排水;1995年08期
8 杨平,王彬,石炎福;焦化废水生物流化床系统脱氮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2002年04期
9 李世杰,张祥发;焦化废水脱氮工艺实验[J];江西冶金;1994年04期
10 何苗;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厌氧酸化后对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11 刘鹤年;厌氧/好氧生物脱氮-絮凝法处理焦化废水[J];化工环保;1995年06期
12 李文英,杜军,鲍卫仁,朱素渝;循序间歇式脱氮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1期
13 张跃,蒋煜,王瑞平;A~2/O工艺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的工业应用[J];煤化工;2002年04期
14 邵瑰玮,李劲,王万林,李胜利;脉冲电晕放电下焦化废水脱硫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15 李长庆;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1996年12期
16 郭行杰;缺氧-好氧-接触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J];煤化工;1999年03期
17 高贵东;物化—生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工程实践[J];山东化工;2002年04期
18 裴亚生,许涛,李莉;焦化废水处理利用技术综述[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2年03期
19 张喜悦,张晓健;焦化废水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生产性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1995年09期
20 刘俊新,李伟光;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处理焦化废水[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轶茹;刘文丽;;焦化废水对蚕豆和大麦毒性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于剑峰;李玉平;曹宏斌;阎子峰;;陶瓷过滤预处理焦化废水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杨天旺;吴洪英;林齐枢;;应用HSB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C];2003年
4 韦朝海;;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徐建平;蔡昌凤;黄建宇;徐四海;;独立焦化企业在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焦化废水零排放新工艺研究与实践[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王小文;胡芸;韦朝海;吴超飞;;疏水化改性分子筛对焦化废水的吸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张仁鹏;戎吉;刘海棠;房井新;;焦化废水零排放探讨[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8 李国良;;焦化废水达标思考与试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嵇小玲;凌琪;;A/O——气浮法处理焦化废水研究[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10 邹梦遥;冉勇;;土壤中十溴联苯醚的厌氧、好氧降解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轶茹;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王芳;SBA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唐光临;焦化废水亚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阮文权;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5 徐金球;超声空化及其组合技术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6 傅敏;活性炭纤维改性及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吸附作用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杨平;聚合物载体流化床反应器生物颗粒特性及焦化废水流化床系统生物脱氮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李娜;介孔生物填料流化床和蒙脱石吸附混凝工艺脱氮除酚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李慧莉;EGSB-好氧组合工艺处理腈纶废水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吴高明;焦化废水(液)物化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毋海燕;焦化废水的氨氮处理[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2 赵月龙;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基础研究及其工艺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3 孙国新;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白晓平;利用固定化高效优势菌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5 白莉;焦化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6 马英歌;复合高铁酸盐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7 张文成;焦化废水生物强化脱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帖靖玺;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及其相关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徐云;焦化废水优势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灿;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未蒸氨焦化废水工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喜 何媛 范美玲;焦化废水快速检测与原水均质技术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2 聂保林;生物脱氮技术治焦化废水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西曲矿 王月爱;焦化废水污染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张军;好氧微生物有机肥投产[N];中国花卉报;2004年
5 聂保林;桑德SDN焦化废水治理工艺进入推广阶段[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王娟;CMBR技术实现焦化废水零排放[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丰恒夫;如何破解焦化废水脱氮难题[N];中国冶金报;2006年
8 胡新亮 陈昌华 李会龙;国内采用物理吸附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9 付久来 闫利民 李晓辉;工业废水“废而不弃”[N];中国矿业报;2009年
10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桂琪;“厌氧+好氧”处理造纸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