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面顶煤压裂规律及成拱机理研究
【摘要】:采动岩体裂隙演化规律的定量描述是岩石力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模拟支承压力对硬煤、软煤和中硬煤300mm×300mm×300mm大煤样的动态连续压裂过程,运用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顶煤在支承压力峰值前后作用下裂隙的演化规律:硬煤的裂隙演化一般经历两次加密、两次扩展,否则垮落块度大,顶煤放出率低,相应的弱化处理技术是完成这种演化过程的必要措施。中硬煤的裂隙演化一般经历两次加密、一次扩展,是以加密为主的演化规律;而软煤裂隙则是一次扩展、一次加密,以扩展为主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裂隙分维和支承压力具有良好的多项式定量关系;同时,通过顶煤压裂试验得出了基于损伤力学的顶煤压裂本构方程,损伤变量的变化验证了裂隙演化规律的正确性。根据现场实测和300mm×300mm×300mm大煤样的压裂实验,得出了顶煤块度的分布特征,为块体顶煤的相似模拟放煤试验设计奠定了基础。
通过块体顶煤的相似模拟放煤试验得出了顶煤块径大小、分布层位对顶煤回收率的影响规律,并得出了放煤工艺对顶煤分布特征的适应性规律。研究表明,顶煤块体大小是影响顶煤回收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顶煤块径一定的条件下,块体层位分布不同是造成顶煤回收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各级块度均匀混合时顶煤回收效果最好,块度从下向上增大分布次之,大块为中位顶煤时回收效果最差;各种放煤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各级块度均匀混合的顶煤适合用间隔放煤;块度从下向上增大适合用顺序放煤;大块在顶煤中位分布时,中硬煤以下适合用间隔放煤,硬煤应采用顺序放煤方式。对于中硬以上煤层,采取适当的顶煤弱化措施是大幅度提高顶煤回收率的前提。
在块体顶煤放煤相似模拟试验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顶煤放出过程中的成拱机理,揭示了顶煤块径、支架掩护梁角度、摩擦系数及架后煤矸堆积角等因素对成拱参数的影响规律,得出支架掩护梁的临界角度为40°,架后岩堆的临界堆积角为45°~50°,低于临界角度,则顶煤成拱部位高,甚至演化为支架上的稳定半拱,影响顶煤放出、甚至丢煤;通过推导放煤成拱的极限跨距,证明块度越大,拱高跨比越大,成拱部位越高,破拱难度越大,顶煤损失越多。因此,对中硬以上顶煤,必须采取弱化措施,对坚硬顶板,必须采取采前预处理弱化措施,以增大支架后岩堆坡面的角度和高度,从而避免放煤成拱,影响放煤效率和顶煤回收率。
综放面顶煤压裂规律及成拱机理研究
针对“两硬”综放工作面顶板来压强烈,存在冲击危害,而顶煤压裂效果差,回
收率低的现象,在顶煤压裂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两硬”综放面顶煤压裂控制的
研究。通过对岩层移动的现场观测,建立了“两硬”条件综放采场台阶悬臂一悬臂梁.
组合的煤岩组合结构力学模型,并以此煤岩结构为基础,建立“两硬”条件综放采场
顶煤压裂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坚硬顶板不同来压步距对坚硬顶煤的压裂效应,
并确定了合理的支架阻力,从而对坚硬顶板进行有效的控制,消除坚硬顶板对采场的
冲击隐患,同时保证采场矿压对坚硬顶煤的有效压裂,达到提高顶煤回收率之目的,
由此形成了坚硬顶煤、坚硬顶板条件下综放采场围岩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有效控制坚硬顶板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采高、采放比、
支架阻力、放煤步距等工艺参数对顶煤压裂效果的影响规律,从而对工作面工艺参数
进行优化;并根据实验所得放煤方式对块体顶煤的适应性规律,选择“两硬”综放面
的放煤工艺,从而形成了系统、完善的“两硬”条件综放工艺。以上顶煤控制压裂及
放煤理论在“两硬”综放采场的应用,提高顶煤回收率的效果明显。
|
|
|
|
1 |
黄春光;周俊帆;王飞;;巨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5期 |
2 |
林海飞;李树刚;成连华;王红胜;;综放开采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相似模拟[J];煤矿安全;2011年02期 |
3 |
张会军;闫少宏;毛德兵;;综放开采顶煤回收率的相似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2009年12期 |
4 |
陈红喜,史红宇,祁永恒;坚硬顶板综放采场矿压的相似模拟研究[J];煤矿开采;2004年03期 |
5 |
张艳丽;李开放;任世广;;大倾角煤层综放开采中上覆岩层的运移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6 |
马刚,陈海波,孟宪锐;结构复杂厚煤层综放开采相似模拟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7 |
解景全,贾海棠,阎志毅;“两硬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实践[J];煤矿现代化;1998年03期 |
8 |
贾光胜,毛德兵;综放开采顶煤体离层与破坏规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年02期 |
9 |
杨同敏,张宏;国产设备条件下的高产高效实现初探[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年02期 |
10 |
孟宪锐,陈海波,董守义;复杂结构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相似模拟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年04期 |
11 |
何思泉;;易燃煤层超长工作面综放开采工艺可行性探讨[J];中州煤炭;2006年03期 |
12 |
夏林发;郑志刚;;厚松散层综放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及特点[J];矿山测量;2007年02期 |
13 |
冯国才;综放开采顶煤损失及有关回采率几个问题的探讨[J];煤矿开采;1994年02期 |
14 |
周钢,李世平,张晓龙,顾实宝,姜玉东;微山湖下断层煤柱留设与开采技术的模拟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1997年05期 |
15 |
翟新献,张邦锁,岑奕,芦付松,杨改敏;综放开采回采巷道喷射砼防火技术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6 |
涂敏,刘泽功;顶板抽排瓦斯钻孔位置相似模拟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4期 |
17 |
;“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及省计委组织的专家验收[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8 |
尚海涛,吴键;关于综放开采在高瓦斯及具有煤及瓦斯突出危险煤层中应用的商榷[J];煤炭企业管理;2003年09期 |
19 |
闫少宏;下沟煤矿综放开采支架选型与工作阻力确定[J];煤矿开采;2004年01期 |
20 |
王金安,焦申华,徐勇;综放开采端面变形控制的模糊聚类分析[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