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
【摘要】:
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是一种新型压力容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和机械等工业领域。许多学者对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静态力学性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石油化工这一特殊行业中,这一类型的压力容器往往处于高温和高压下运行,在突发故障下可能引起的爆炸是不可避免的。其次,目前广泛使用的整体式高压容器,其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逐渐显露,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有望解决这类缺陷问题而被开发为新型高压容器。在公共安全方面,自美国发生9·11恐怖爆炸事件以来,国际上恐怖爆炸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为防止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国家有关重要和安全部门以及人员高度集中或流动频繁的公共场所也需配置制造简便、体积较小和造价较低的爆炸容器以备紧急处理可疑爆炸物品,设计灵活、材料质量可靠和制造简便以及成本低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具有被开发为此类爆炸容器的潜在前景。但是,对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动力特性问题研究的公开文献报道几乎没有。为了揭示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动力特性,建立有关参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以下重要结果:
1)本文对钢带缠绕角度分别为10°、15°、20°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和相同厚度相同长度的整体式圆柱形压力容器在其内腔中心位置安放TNT炸药进行了爆炸加载实验。
实验研究发现,在大于100gTNT当量的爆炸下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产生明显的残余变形,主要集中在爆心附近且最大值在爆心横截面上。钢带缠绕角度为10°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在500g 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爆破,钢带缠绕角度为20°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在450g 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爆破,表明钢带缠绕倾角较小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能够承受较大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钢带长度方向以拉应变为主、宽度方向以压应变为主,最大应变值出现在爆心横截面处,封头上的应变值是一个比爆心横截面处应变值小一个数量级的值。在相同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塑性变形大于整体式圆柱形压力容器的塑性变形。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爆破前有明显的前兆,破裂位置在爆心附近,爆破后产生的碎片极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较小。
2)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刚塑性理论,简化载荷形式,对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动力响应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容器在矩形脉冲载荷和三角脉冲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变形模态,推导出了容器的静态极限载荷、残余变形和响应时间的计算式。在矩形脉冲载荷作用下,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能够承受的静态极限载荷低于相同壁厚和相同长度的整体式圆柱形压力容器的静态极限载荷,钢带缠绕层数较多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承受的静态极限载荷较大。在三角脉冲载荷作用下,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塑性变形模态与实验得到的变形形状基本吻合,残余变形发生在爆心附近区域。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在较大三角脉冲载荷作用下的内壳和钢带缠绕层间分离,离内壳越远的钢带缠绕层其残余变形越大;绕带残余变形与实验值相比较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忽略钢带缠绕预应力、层间摩擦力作用和材料应变率效应而造成的。在相同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钢带缠绕倾角较小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塑性变形较小。
3)采用双线性弹塑性本构模型,运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程序LS—DYNA对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绕带式压力容器进行了数值模拟。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尺寸和材料参数与实验容器的相同,通过Cowper-Symonds模型描述应变率效应。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大于100g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存在明显的残余变形,最大残余变形出现在爆心横截面处,残余变形由爆心处向远爆处方向迅速减小,与实验观察的现象相吻合。在相同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钢带缠绕层的残余变形大于内壳的残余变形,越靠外的缠绕层,其残余变形越大,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不考虑层间摩擦力作用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内壳和最外层钢带的残余变形模拟值分别是考虑摩擦力作用的1.3倍和1.4倍左右,表明钢带层间摩擦力对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塑性变形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在理论分析中没有考虑摩擦力作用的影响也是导致钢带缠绕层残余变形偏大的原因之一。在相同TNT当量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缠绕倾角越小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其相应的残余变形也越小,表明缠绕角度较小的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其抗塑性变形能力较强。在100gTNT当量以上的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残余变形大于整体式圆柱形压力容器的残余变形,这是由于钢带材质比整体式圆柱形压力容器材质较软、两种容器结构的能量吸收和耗散机理不同而造成的。
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具有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较好的能量耗散机理,在发生爆裂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较小,可以开发为单次使用的反恐和公共安全领域运用的爆炸容器。
本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研究结果对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抗爆设计和工程应用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
|
|
1 |
秦福建;带式输送机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处理[J];青海科技;2004年05期 |
2 |
梁兆正,郭艾东,马长友;带式输送机端部滚筒母切线高度h_1确定方法的理论研究[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3 |
Z.克列波夫斯基
,W.烏班諾夫斯基
,刘曦;厚壁繞带式压力容器的强度問題[J];力学学报;1960年02期 |
4 |
谢献忠;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在过渡过程中的瞬态响应[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
5 |
马秀山;初顾茅庐──索尼的磁带式录音机与专利[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8年08期 |
6 |
孙可文;带式输送机胶带与散料间摩擦系数的探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7 |
丁建民,孙平;研制带式输送机试验台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6年02期 |
8 |
王群立,谷午,吴晓荣,董春鹏,刘家骥;带式记忆仪的研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9 |
于岩,毕可友,朱路群;带式输送机多电机拖动功率平衡调节系统的研究[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0 |
姬秀玲,李晓霞;背带式子宫肌层缝合治疗产后出血16例[J];蛇志;2005年03期 |
11 |
田孟刚,车兵;连带式技术转移的利益补偿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02期 |
12 |
耿广垠,李鹏远;WDS-1型网带式漂烫机的研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
13 |
张鹤年;弃耕沙化土地的综合治理[J];干旱区研究;1995年04期 |
14 |
肖林京,吕淑芳,张元富,孟兆龙;带式输送机上散料对各托辊的作用力分析[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5 |
于岩,梁兆正,田如臣;人字花纹输送带构形理论分析与实验[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16 |
段钦华;带式行星─差动轮系无级变速器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7 |
张媛,包继华,于岩,周满山;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连续模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8 |
王忠;带式输送机在轻型钢结构式栈桥上的冷热变形与补偿[J];宁夏科技;2003年06期 |
19 |
李善芳;;FZD—50型非跟踪焦带式聚光发电设备[J];今日科技;1983年02期 |
20 |
倪进云;;79式带式浮桥采用斜张纲固定的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