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热解及在甲醇中的热化学转化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以来,出于环境保护及应对石化资源危机的考虑,充分有效地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质资源-玉米秸秆热解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玉米秸秆在低温高压和高温常压下的热解特性及热解残炭的气化特性。采用甲醇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添加不同碱性催化剂的件下进行玉米秸秆的热化学转化研究,并考察了反应温度、液比及催化剂添加量对热化学转化产物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玉米秸秆热解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预热脱水段(室温~150℃)、热解段(150℃~400℃)和残留物的缓慢分解段(400℃)。玉米秸秆快速热解失重过程主要发生在第二段,升温速率对玉米秸秆热解失重温度区间影响不大。
2)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玉米秸秆热解过程中升温速率与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呈线性关系。考察玉米秸秆热解过程应在同一升温速率下进行以消除升温速率的影响。在消除升温速率影响下的玉米秸秆热解过程中最大失重速率对应的温度为309℃。因此研究玉米秸秆热解特性应在同一升温速率下进行。
3)以309℃左右为分界点,低于309℃为热解的低温区;大于309℃为热解高温区。低温区玉米秸秆热解反应级数为1,热解活化能为25KJ/mol左右;高温区玉米秸秆热解反应级数在2左右,活化能在16KJ/mol~25KJ/mol之间。
4)玉米秸秆在低温加压条件下热解时,不利于CO的生成,有利于H2,CH4,CO2的生成,将气体进行净化后可获得8860.64KJ/m3热值的清洁气体燃料。玉米秸秆在高温常压条件下热解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气体产品中的可燃组分增加,特别是H2的含量增加明显。
5)玉米秸秆热解(700℃)残留炭,在700℃~900℃的温度下水蒸气气化,热值可达9508.90 KJ/m3,气化气体中H2的含量可达55%,CO含量可达26%。高温残炭气化产生的气体中H/C约为2,在气化气中两者的有效含量可达80%。
6)反应温度、液比和催化剂用量都对玉米秸秆的液化反应产生影响。比较而言,温度是生物质液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7)四种碱性物质CaO、K2CO3、Na2CO3和KOH对玉米秸秆热化学转化都有促进作用。以液体产物为目的产物,其催化能力为:KOHCaO K2CO3 Na2CO3;以原料的转化率基准,其催化能力为:K2CO3 KOH Na2CO3CaO。
8)以液体产物为目的产物时,甲醇体系中以四种碱性物质为催化剂时获取最大液体产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液比为50/5、温度范围是280℃~290℃、CaO% 2.5%~5.0%、K2CO3%在5.0%~10.0%之间。
9)碱性催化剂能够有效地提高玉米秸秆热化学转化程度,但其催化能力与其碱性的强弱并无线性关系。
|
|
|
|
1 |
周新华;齐庆杰;郝宇;吴宪;;不同条件下玉米秸秆热解规律实验研究[J];能源工程;2005年06期 |
2 |
余春江,骆仲泱,方梦祥,廖燕芬,王树荣,岑可法;一种改进的纤维素热解动力学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5期 |
3 |
齐国利,董芃,徐艳英;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的现状、应用和前景[J];节能技术;2004年05期 |
4 |
李爱民,孙兰军,李润东,宁培双;常用木质装饰板材的热解特性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
5 |
李胜华,张志明,荘志诚;热解CVD法同质外延金刚石单晶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6 |
陈冠益,李强,H.Spliethoff,王福全;生物质热解气化制取氢气[J];太阳能学报;2004年06期 |
7 |
胡古今;洪学鹍;陈静;褚君浩;戴宁;;高反射率周期性铁电多层膜形成机理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年02期 |
8 |
闫桂焕;孙荣峰;许敏;关海滨;张卫杰;李晓霞;;生物质固定床两步法气化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4期 |
9 |
王刚;李爱民;姜瑞勋;;峰值分析法在聚乳酸热解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0年04期 |
10 |
姜贵庆;有加质和化学反应热传导的积分计算[J];宇航学报;1980年01期 |
11 |
樊建芬,肖鹤鸣,李永红,洪三国;含 NO_2 分子热解自由基机理的 UHF-AM1 研究(I)——硝基甲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12 |
赖艳华,吕明新,马春元,施明恒;程序升温下秸秆类生物质燃料热解规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
13 |
余春江,张文楠,骆仲泱,方梦祥,周劲松,岑可法;流化床中单颗粒纤维素热解模型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2年01期 |
14 |
蒋振山;张利珍;刘凤辰;;废旧轮胎的处理及综合利用[J];能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
15 |
伊晓路;刘贞先;郭东彦;许敏;孙立;;生物质颗粒度对燃烧特性影响[J];现代化工;2006年S2期 |
16 |
李滨;徐文辉;周楠;;生物质资源及其利用技术[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年01期 |
17 |
田英炎;;水的热解方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
18 |
李延吉,李爱民,李润东,魏砾宏,秦四强;基于灰色关联度和BP神经网络研究生物质热解产气特性[J];太阳能学报;2003年06期 |
19 |
何瑾,李邦昌,刘军军;腈纶毛线热解产烟规律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
20 |
朱颖;金保升;肖刚;王小芳;张华刚;刘文杰;;不同气氛下聚乙烯低温热解气化特性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