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子的研究

冀爱青  
【摘要】: 本试验以核桃子叶、胚及胚轴三种外植体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外源激素配比、不同培养条件下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子,确定了适合三种外植体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试验结果如下: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改良DKW培养基较MS、WPM培养基更符合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中所需的营养条件。以改良DKW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对不同激素组合下不同发育时期外植体的体胚发生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核桃子叶在授粉后第8-12周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可达58.89%,子叶在改良DKW+BA_(1.3mg/L)+KT_(2.2mg/L)+IBA_(0.02mg/L)的培养基上可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继代于不含任何激素的改良DKW培养基上可诱导体胚发生;核桃胚在授粉后第6-8周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可达64.96%,在改良DKW+BA_(1.0mg/L)培养基上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继代于同种培养基上则可诱导体胚发生;核桃胚轴在改良DKW+BA_(1.0mg/L)+2,4-D_(2.0mg/L)+KT_(1.0mg/L)的培养基上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继代于不含任何激素的改良DKW培养基上可以诱导体胚发生。 试验对不同抗氧化剂、吸附剂和外植体预处理对防止外植体初植时期褐变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植外植体预处理效果最佳,其程序为:外植体灭菌前在2%Na_2S_2O_3溶液中浸泡20-30min,灭菌后浸入无菌的0.2%Na_2S_2O_3溶液中。 试验对继代周期、黑暗处理、琼脂凝固性、氮源和糖种类及浓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改良DKW培养基中附加500mg/L的水解酪蛋白与250mg/L的L-谷氨酰胺,pH约为5.8,蔗糖浓度为4%,有利于核桃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30-35d后继代,但在转入诱导培养基前必须进行30-35d的暗处理,方可进行体胚发生和发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双喜,谷建田,杜新民;石刁柏胚状体诱导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魏岳荣;黄学林;黄秉智;杨护;邱继水;许林兵;;利用未成熟种子建立野生阿宽蕉胚性细胞悬浮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J];果树学报;2006年01期
3 杨冰冰;夏汉平;马镇荣;;香根草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7年04期
4 刘德华,周带娣,黎星辉,陈庆余,赵思东;茶树不同组织体细胞胚、不定芽分化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9年03期
5 张书标,庄伟建;花生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2年01期
6 严寒静,谈锋;甘薯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进展[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6年02期
7 P.Ollitrault;胡位荣;;柑桔育种和快繁新技术——体细胞胚嫁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3年02期
8 王进茂,杨敏生,杨文利,李聪宣;我国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4年03期
9 李俊兰,张寒霜,王海波,高鹏,贾景日,黄国存,郝企信,魏建昆;陆地棉体细胞胚的白化与植株再生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1997年03期
10 陈金慧,施季森,甘习华,诸葛强,黄敏仁;杂交鹅掌楸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1 裴新梧,王亚馥;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与作物育种[J];生物技术通报;2000年05期
12 刘德华,周带娣,肖文军;茶树茎段培养胚性状态的调控及其分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3 潘有福,王仑山,Rajesh K TIWARI,郑国錩;党参的体细胞胚发生及不同发育阶段几种同工酶的分析(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1期
14 汤浩茹,王永清,任正隆;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转基因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0年03期
15 左显东;;核桃有性杂交试验初报[J];西部林业科学;1980年02期
16 张恒悦;核桃(Juglans regia L)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淀粉动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0期
17 ;核桃脱青皮方法[J];河南林业科技;1993年04期
18 李国平;一种繁殖核桃的好方法——断胚繁殖[J];中国土特产;1994年05期
19 ;国际市场核桃价跌[J];农技服务;1996年06期
20 刘令智;;核桃加工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文亮;杨振邦;黄谦;张学星;范志远;齐松林;张一林;习学良;张雨;王卫斌;代益源;;核桃早实、丰产、优质杂交新品系[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孙红川;李梅;时永坤;;核桃多季嫁接高效快繁技术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刘鹏;刘庆忠;赵红军;孙清荣;王凤才;;新疆核桃光合作用特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志华;高仪;王文江;王红霞;刘彦红;;核桃成熟期果实中的钾分布及变化[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玉祥;雷小柱;刘国新;张建存;;燕山地区核桃主要病虫害调查[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牛建新;张虎平;马兵钢;王国安;虎海防;;核桃早实性状相关基因的RAPD和SCAR标记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朝斌;;核桃接穗的多级有效利用试验[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陈来生;杜中平;;青海核桃生产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朱富春;;食用菌核桃肉状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毅萍;;世界及我国核桃生产概况和几个问题[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力旺;华北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与遗传转化系统建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顾玉红;文冠果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形态建军成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郭英华;生姜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变异[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佘茂云;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方文娟;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悬浮再生体系的建立与超低温保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孙敬爽;引进矮生型针叶树繁殖技术及适应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王凤华;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基因差别表达[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吴国良;核桃果实韧皮部卸载的细胞学路径[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谢德意;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比较及ipt基因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0 孙丽芳;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爱青;核桃体细胞胚胎发生影响因子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红霞;核桃田间条件下光合特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刘娟;四个月季品种体细胞胚诱导及遗传转化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车建美;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早期生化事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5 吕秀立;欧洲七叶树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史俊燕;核桃、枣繁殖技术及其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辛动军;核桃破壳取仁方法及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2年
8 贺窑青;悬铃木叶片体外器官和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史建伟;三种除草剂对核桃幼苗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10 马新业;泡桐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平 段志坚;叶城:核桃撬开致富大门[N];农民日报;2008年
2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 陈利英 戎国峰;核桃采收与贮藏[N];河北科技报;2009年
3 常正民 郑峰云;核桃采后应及时施肥[N];陕西科技报;2009年
4 朱恢军;蔡玉窑镇启动千亩核桃建园工程[N];商洛日报;2011年
5 记者 元莉华;黄龙核桃成为农民的“铁秆庄稼”[N];陕西日报;2004年
6 雷超锋王洵;商州两农民帮乡亲嫁接核桃六千株[N];商洛日报;2008年
7 孙传卿 谭啸;商南党员干部帮农户栽植核桃4万株[N];商洛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刘冉玲 刘广亮;古县核桃成就富民大产业[N];临汾日报;2008年
9 兰勇;南江核桃产值上亿元[N];巴中日报;2009年
10 特约记者 刘太华 记者 冯秘;金沙县着力打造万亩核桃基地[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