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Sdc的遗传研究及其基因sdc的定位
【摘要】: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小的基因组,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基因组有良好的共线性,是进行单子叶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的株型是影响单位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也是植物发育研究的一个主要性状。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矮秆突变体的引入,使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掀起了第一次“绿色革命”(Peng,1999)。由于矮秆作物可以抗倒伏和有利于同化物有效地分配到籽粒中,所以矮秆性状在育种学上是非常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Francesco,2003)。在生产上,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水稻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位产量的一个途径,矮秆水稻受到了遗传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应用细胞遗传,分子标记及作图,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Sdc的遗传和sdc基因的染色体精细定位进行了研究。通过粗线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发生易位的第6号和第12号染色体的易位点分别锚定在1个和3个BAC克隆库中。用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vs3037)与粳稻武运粳8号的杂交,组成了F_2表型分离群体。选用400株F_2双隐性突变单株和10对引物(STS,CAPS)(即10个分子标记)对sdc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获得2个与多蘖矮秆基因sdc连锁的CAPS标记,它们分别在400株突变体群体中筛选出1个重组体。多蘖矮秆基因sdc被定位于12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150kb的两个CAPS(CAFS-7和CAPS-8)标记之间。
在细胞学鉴定和基因组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建立了更大的定位群体(6000株突变体群体),以便将sdc基因精细定位在更小的基因组区域,以有利于采用图谱克隆策略分离到sdc基因。通过筛选28对引物,获得2个与多蘖矮秆基因sdc连锁的CAPS(CAPS-23和CAPS-24)标记,它们分别在6000株F_2突变株中筛选出6和1个重组体,并且物理距离为10kb。从而将多蘖矮秆基因sdc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长臂这2个分子标记所界定的区域。
本研究为图谱克隆水稻多蘖矮秆基因sdc奠定了基础,所得结果和信息可进一步应用于水稻矮化机理,植株形态发育和信号转导途径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水稻等其它禾谷类作物的高产育种实践。
|
|
|
|
1 |
刘洋;徐培洲;张红宇;徐建第;吴发强;吴先军;;水稻抗稻瘟病Pib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
2 |
韦东;秦学毅;欧倩;武波;;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
3 |
陈静;江玲;王春明;池桥宏;翟虎渠;万建民;;籼粳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英文)[J];作物学报;2006年04期 |
4 |
黄光文;陈觉梁;欧立军;卢向阳;陈良碧;;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其衍生不育系的叶绿体DNA的比较(英文)[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6年03期 |
5 |
李娜;储黄伟;文铁桥;张大兵;;水稻白色中脉Oswm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上海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
6 |
徐建龙,薛庆中,梅捍卫,黎志康;水稻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01年05期 |
7 |
吕桂兰;王之旭;沈枫;马秀芳;唐志强;丁芬;华泽田;;农杆菌介导的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导入超级粳稻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8 |
吴超;付亚萍;胡国成;斯华敏;刘旭日;孙宗修;程式华;刘文真;;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3期 |
9 |
郑康乐,沈波,于飞,赵成章,戚秀芳,徐星明;水稻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0年04期 |
10 |
邢少辰,蔡玉红,周开达;不同来源水稻二倍体的比较[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
11 |
张所兵;秦根基;林静;方先文;;一个水稻巨胚新等位基因ge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
12 |
张桂莲,陈立云,张顺堂,雷东阳;SSR标记及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作物研究;2004年S1期 |
13 |
封功能,张雪梅,仇明,骆爱兰;水稻数量性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4 |
邢少辰,周开达,朱立煌,蔡玉红,庄炳昌;利用分子标记确定从水稻3N×2N组合中得到的F_2群体稳定性[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5 |
龙跃生,陈良碧,夏快飞,代剑平;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分离和克隆水稻基因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1年02期 |
16 |
李仕贵,马玉清,王文明,刘国庆,周开达,朱立煌;一个新的水稻迟熟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J];遗传学报;2000年02期 |
17 |
王忠华,贾育林,吴殿星,夏英武;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作物学报;2004年12期 |
18 |
袁玲;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5年03期 |
19 |
李成荃;水稻超高产育种[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
20 |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J];Acta Botanica Sinica;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