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Sdc的遗传研究及其基因sdc的定位

范圣此  
【摘要】: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小的基因组,与其他禾本科植物的基因组有良好的共线性,是进行单子叶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的株型是影响单位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也是植物发育研究的一个主要性状。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矮秆突变体的引入,使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掀起了第一次“绿色革命”(Peng,1999)。由于矮秆作物可以抗倒伏和有利于同化物有效地分配到籽粒中,所以矮秆性状在育种学上是非常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Francesco,2003)。在生产上,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水稻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位产量的一个途径,矮秆水稻受到了遗传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应用细胞遗传,分子标记及作图,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Sdc的遗传和sdc基因的染色体精细定位进行了研究。通过粗线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发生易位的第6号和第12号染色体的易位点分别锚定在1个和3个BAC克隆库中。用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vs3037)与粳稻武运粳8号的杂交,组成了F_2表型分离群体。选用400株F_2双隐性突变单株和10对引物(STS,CAPS)(即10个分子标记)对sdc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获得2个与多蘖矮秆基因sdc连锁的CAPS标记,它们分别在400株突变体群体中筛选出1个重组体。多蘖矮秆基因sdc被定位于12号染色体上,物理距离为150kb的两个CAPS(CAFS-7和CAPS-8)标记之间。 在细胞学鉴定和基因组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建立了更大的定位群体(6000株突变体群体),以便将sdc基因精细定位在更小的基因组区域,以有利于采用图谱克隆策略分离到sdc基因。通过筛选28对引物,获得2个与多蘖矮秆基因sdc连锁的CAPS(CAPS-23和CAPS-24)标记,它们分别在6000株F_2突变株中筛选出6和1个重组体,并且物理距离为10kb。从而将多蘖矮秆基因sdc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长臂这2个分子标记所界定的区域。 本研究为图谱克隆水稻多蘖矮秆基因sdc奠定了基础,所得结果和信息可进一步应用于水稻矮化机理,植株形态发育和信号转导途径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水稻等其它禾谷类作物的高产育种实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洋;徐培洲;张红宇;徐建第;吴发强;吴先军;;水稻抗稻瘟病Pib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韦东;秦学毅;欧倩;武波;;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3 陈静;江玲;王春明;池桥宏;翟虎渠;万建民;;籼粳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英文)[J];作物学报;2006年04期
4 黄光文;陈觉梁;欧立军;卢向阳;陈良碧;;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其衍生不育系的叶绿体DNA的比较(英文)[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李娜;储黄伟;文铁桥;张大兵;;水稻白色中脉Oswm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上海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6 徐建龙,薛庆中,梅捍卫,黎志康;水稻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01年05期
7 吕桂兰;王之旭;沈枫;马秀芳;唐志强;丁芬;华泽田;;农杆菌介导的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导入超级粳稻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8 吴超;付亚萍;胡国成;斯华敏;刘旭日;孙宗修;程式华;刘文真;;一个水稻类病变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精细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3期
9 郑康乐,沈波,于飞,赵成章,戚秀芳,徐星明;水稻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0年04期
10 邢少辰,蔡玉红,周开达;不同来源水稻二倍体的比较[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1 张所兵;秦根基;林静;方先文;;一个水稻巨胚新等位基因ge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5期
12 张桂莲,陈立云,张顺堂,雷东阳;SSR标记及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作物研究;2004年S1期
13 封功能,张雪梅,仇明,骆爱兰;水稻数量性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14 邢少辰,周开达,朱立煌,蔡玉红,庄炳昌;利用分子标记确定从水稻3N×2N组合中得到的F_2群体稳定性[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5 龙跃生,陈良碧,夏快飞,代剑平;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分离和克隆水稻基因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1年02期
16 李仕贵,马玉清,王文明,刘国庆,周开达,朱立煌;一个新的水稻迟熟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J];遗传学报;2000年02期
17 王忠华,贾育林,吴殿星,夏英武;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作物学报;2004年12期
18 袁玲;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5年03期
19 李成荃;水稻超高产育种[J];安徽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20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J];Acta Botanica Sinica;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刚;江玲;余传元;谢坤;刘玲珑;张文伟;翟虎渠;万建民;;精细定位水稻杂种不育基因S-31[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红;秦瑞珍;;一种新的鉴定水稻初级三体的方法[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3 孔萌萌;余庆波;张慧绮;杨仲南;;控制水稻叶绿体发生相关基因OsALB23的定位及分析[A];长三角现代植物生物学与农业专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才宏伟;井上真以子;汤山奈奈;;结缕草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遗传图谱的构建[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夕军;周益军;徐敬友;范永坚;;利用RGA-PCR方法进行水稻抗瘟基因分子标记[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向跃武;郑家奎;蔡平钟;张志勇;张志雄;蒲志刚;;航天诱变水稻突变体遗传变异分子标记[A];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7 李容柏;杨朗;陈英之;韦素美;黄凤宽;陈乔;刘驰;黄大辉;马增凤;张月雄;;稻褐飞虱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及互作关系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8 谭艳平;李绍清;刘学群;王春台;朱英国;;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位点多样性及其作用模式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9 秦智伟;王丽莉;李莹;张艳菊;周秀艳;武涛;;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抗性遗传规律与分子标记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耿拓宇;陈宽维;张学余;赵冬伟;周怀军;李慧芳;陈国宏;吴信生;;乌鸡黑色性状分子标记的探索[A];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速松;栽培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王忠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3年
3 段远霖;三个水稻生殖发育突变体的形态学观察、遗传分析及有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4 郎有忠;水稻高产株型有关重要性状的产量生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5 祁碧菽;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OsCAX3的功能、表达特性及调控序列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刘洪家;水稻不定根发生基因ARL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7 程玉祥;水稻NADP-苹果酸酶与逆境关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李永夫;水稻适应低磷胁迫的营养生理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红艳;水稻水孔蛋白与钾通道协同调控及参与种子萌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圣此;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Sdc的遗传研究及其基因sdc的定位[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觉梁;三系不育系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大鹏;水稻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杨龙;水稻sdn(t)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5 余波;水稻广亲和基因近等基因系代换片段长度检测及广亲和基因精细定位[D];扬州大学;2007年
6 李勇;水稻柱头几个数量性状的研究与QTLs遗传定位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元飞;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8 赵兵;用微卫星标记构建水稻日本晴与广陆矮4号杂交F_2群体的遗传图谱[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9 唐丁;一种高频率自主变异水稻的发现与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钟崴麒;水稻少侧根突变体lrl6-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尔;沪成功克隆水稻粒重基因[N];上海科技报;2007年
2 记者 董峻;西北干旱之地能种水稻?[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罗昌爱;海南种水稻更保险了[N];人民日报;2008年
4 王兰;吉林水稻市场价格走势比较稳定[N];粮油市场报;2004年
5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严恒元;全球水稻生产浮现“赤字”危机[N];经济日报;2004年
6 记者 范建;我国率先克隆出水稻功能基因[N];科技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宋逊风;德农效应引起业界关注[N];农民日报;2003年
8 毛国强;水稻温室育秧技术[N];楚雄日报(汉);2007年
9 通讯员 苏丽菊;巍山强化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措施[N];大理日报(汉);2007年
10 胡春龙;亩均增效30至50元[N];金华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