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

张茜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漂浮有机液滴凝固液相微萃取(SFODLPME)与HPLC结合测定中药样品中8种黄酮类低丰度成分二氢杨梅素、杨梅素、漆黄素、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和白杨素的含量。揭示了黄酮类化合物富集倍数与浓度及与供相体积之间的关系,定义并阐述了EF_(1μg/mL)及其物理意义,计算了漂浮有机液滴凝固相体积及黄酮类化合物的表观分配系数。 方法对漂浮有机液滴凝固液相微萃取的各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液相微萃取条件:在5.00 mL供相溶液中,加入40μL正十二醇萃取有机溶剂,在600r/min搅拌速度下,室温微萃取40min。萃取完毕后,静置分层并将萃取玻璃管立即放入-20℃的冰箱中冷冻,6min后正十二醇凝固,取出正十二醇固相于平底小烧杯中,待融化后用电吹风吹干正十二醇,冷却后用50μL甲醇溶解,20μL该溶液进行HPLC分析。色谱条件:采用Eclipse XDB-C_(18)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3%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和0.8 mL/min梯度洗脱,柱温35℃,在波长300 nm处,测定中药中8种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 结果漂浮有机液滴凝固液相微萃取-HPLC测定二氢杨梅素、杨梅素、漆黄素、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和白杨素的线性范围为0.01~10.00μg/mL;检出限为1.0~0.01ng/mL;日内精密度RSD6.0%,日间精密度RSD7.0%;中药老鹳草、银杏、槐米和侧柏中分析物的回收率在96.0% ~104.2%。当加入萃取溶剂体积为40μL时,形成的漂浮有机液滴凝固相体积为(52±14)μL;8种黄酮类成分的表观分配系数在44.8~243.9之间。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富集倍数高,对常规前处理方法难以分析的低丰度微量、痕量黄酮类成分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以8种黄酮类化合物为模型化合物,讨论和比较了中空纤维两相液相微萃取(2p-HFLPME)和中空纤维三相液相微萃取(3p-HFLPME)的萃取行为差异,并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测定中药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 方法利用自制的微萃取装置,分别对2p-HFLPME和3p-HFLPME的各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2p-HFLPME条件:以MOF503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为有机溶剂载体,供相中HCl浓度为10~(-5)mol/L,正己醇为接受相,在1500 r/min搅拌下萃取45 min,萃取结束后,接受相被收集到小烧杯中经电吹风吹干,再用50μL甲醇溶解后进行HPLC分析。3p-HFLPME条件:以MOF503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为有机溶剂载体,供相中HCl浓度为0.1mol/L,正己醇为有机相, 10~(-6)mol/L NH_3·H_2O为接受相,在600 r/min搅拌下萃取30min,萃取结束后,萃取液进行HPLC分析。色谱条件:采用Eclipse XDB-C_(18)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 0.3%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和0.8 mL/min梯度洗脱,柱温35℃,在波长300 nm处,测定中药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 结果2p-HFLPME中二氢杨梅素、杨梅素、漆黄素、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和白杨素在0.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1~1.0ng/mL;日内精密度RSD8.0%,日间精密度10.0%;中药老鹳草、银杏、槐米和侧柏中分析物的回收率在95.0% ~101.2%。3p-HFLPME中二氢杨梅素、杨梅素、漆黄素、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和白杨素在0.5~2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1.0~100ng/mL;日内精密度RSD7.0%,日间精密度8.0%;中药老鹳草、银杏、槐米和侧柏中分析物的回收率在94.7% ~99.3%。 结论2p-HFLPME得到的富集倍数比3p-HFLPME高。在分析中药老鹳草、银杏、槐米和侧柏中微量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时,2p-HFLPME明显优于3p-HFLPME,说明2p-HFLPME更适于分析中药中的微量黄酮类成分。 目的将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HFLPME)-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Bjerrum法或Scatchard法结合,同时、快速研究了6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蛋白结合率、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讨论了6种黄酮类化合物同时存在时对蛋白结合的竞争作用;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蛋白结合率的浓度依赖性。 方法聚偏氟乙烯纤维作为有机溶剂载体,正庚醇作为萃取相,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样品溶液为供相,搅拌速度900r/min,萃取时间2h。在药物与蛋白结合后,游离药物浓度经HPLC测定,进而计算出药物蛋白结合率,同时结合Bjerrum法和Scatchard法得到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结果二氢杨梅素、杨梅素、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和白杨素与BSA结合率分别为:29.3%、56.8%、12.2%、25.7%、25.2%和12.8%;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900、18300、5900、8900、9900、18100;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2、2.8、0.6、1.3、1.1、0.5。6种黄酮类化合物共存时对蛋白结合无竞争作用。蛋白结合率对BSA浓度无依赖性,但是部分黄酮类药物蛋白结合率对药物浓度有一定的依赖性。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有机溶剂用量少,可用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共存时,药物与蛋白结合的同时、快速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伍邦中;冯芳;;基于中空液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22年15期
2 臧晓欢;吴秋华;张美月;郗国宏;王志;;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2期
3 黄媛;梁敏;陈言凯;蔡小明;吴少明;叶梦薇;吴丽倩;李燕妹;;漂浮有机凝固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米酵菌酸[J];食品科技;2022年04期
4 张婧;马红霞;王岩;;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2012年04期
5 冯文;刘丽琴;;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概述[J];中国纤检;2012年24期
6 周敏;李玮;赵凯;王娜;王啸;;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快速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09期
7 夏鑫鑫;吕勇智;韩笑;李想;孟品佳;;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农药;2016年03期
8 周敏;杜晓婷;李玮;孙亮;;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的四乙基铅[J];质谱学报;2011年06期
9 王礼堂;赵玉生;;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检测水中苯系物[J];广东化工;2021年07期
10 苗佩佩;;液相微萃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广东化工;2019年07期
11 郑艳燕;;药物分析中的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年16期
12 ;《液相微萃取》[J];分析化学;2013年11期
13 程艳芹;李明春;纪松岗;;液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3年15期
14 王素利;杨素萍;蒋雯晴;薛佳莹;郭振福;刘丰茂;;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J];环境化学;2012年12期
15 沈英;孙福生;董杰;;分散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丙溴磷农药[J];分析化学;2010年04期
16 王莹莹;赵广莹;常青云;臧晓欢;王春;王志;;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0年10期
17 邓育平;周婷婷;;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8期
18 白小红;杨雪;陈璇;王琳慧;;液相微萃取/后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J];分析化学;2008年02期
19 徐豪;钱家亮;李洋;赵峰;;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饮料中联苯菊酯[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年06期
20 褚文玮;张福更;;分散液相微萃取体系研究[J];天津化工;201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郜霞;仝大明;;分散液相微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铜离子[A];第11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环境保护分论坛暨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刘薇;李浩宽;张望滨;倪沁颜;张兰;;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生物胺[A];中国化学会第22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9年
3 王李原;邹依霖;孙华泽;孟龙月;赵锦花;李东浩;;碳纳米限域阵列式液/固微萃取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2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9年
4 王钰;冯艳丽;施理数;宋跃;沙鸥;;离子液体原位交换分散液相微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的莠去津[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论文集(一)[C];2018年
5 张伟;张鑫;张欣达;;分散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水中阿维菌素残留[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王琳玲;陈静;陆晓华;;计算机控制自动液相微萃取技术和仪器的研究及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潘文慧;刘晓东;宋丹丹;徐晖;杨光富;;一种新型液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土壤样品磺酰胺类除草剂中的分析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新苗;张友杰;张桃芝;;液相微萃取法与国标法在分析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对比[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兴红;郭洁红;侯德坤;;温度驱动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水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甲基三氯生[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刘龙辉;张红霞;何丽君;;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富集水样中的碘酸根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1 胡楠;伍心妮;王和平;叶存玲;;分散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唑类衍生物[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2 赵汝松;周庆祥;肖军平;王霞;程传格;苑金鹏;江婷;叶存玲;汪卫东;丁玉杰;李淑娥;时军波;林云良;;多壁碳纳米管和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13 张祯;刘景富;江桂斌;;微耗损中空纤维膜支载液相微萃取技术测定咪唑类离子液体的自由溶解态浓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4 陈怀侠;陈慧;应君;黄建林;李跃英;;液相微萃取在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代谢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分析化学专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5 胡明珠;吴丽杰;宋颖;李占超;张寒琦;于爱民;汪子明;;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水中的三嗪农药[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15年
16 曹洁;贾娟;王玉瑾;王英元;毕潇;;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液中氯丙嗪[A];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7 孙福生;董杰;沈英;;液相微萃取-反相液相色谱测定环境水样中百菌清农药残留[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18 马果花;曲刚莲;沈永玲;;分散液相微萃取富集水中VX的方法初探[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19 郭丽;梁沛;刘艳;;连续流动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辛硫磷[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20 周庆祥;高园园;肖军平;赵娜;吴伟;;离子液体中不同阴离子对温度控制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分析水样中的芳香胺的影响[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忠玲;基于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叶存玲;液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王力;新型自动液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丹;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在检测阿片类毒品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年
5 尤祥伟;分散剂改进的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检测果汁及水果中农药残留[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熊珺;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气相色谱中的分析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7 林海禄;基于中空纤维的液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8 吴桐;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郭雪勤;新型液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痕量/超痕量元素与形态分析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10 王晓中;高速逆流色谱与液相微萃取方法在乌头类生物碱分离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1 谢海洋;毛细管电泳绿色样品预富集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2 张旻;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与微萃取分析方法联用现场检测有机污染物[D];山东大学;2017年
13 吴秋华;液相微萃取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4 马铭;新型液膜分离富集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5 付华峰;液相微萃取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6年
16 吴云丽;液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17 康明芹;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在化妆品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18 陶涌;中空纤维支载液膜微萃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9 吴士凡;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分离中枢神经系统类药毒物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1年
20 邹依霖;液相纳萃取技术及植物激素原位分析[D];延边大学;202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茜;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永梅;溶剂型涂料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液相微萃取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赵桐桐;低共熔溶剂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内分泌干扰类农药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北方学院;2019年
4 李倩;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及去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5 黄媛;新型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6 张思;液相微萃取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痕量元素及其形态[D];武汉大学;2019年
7 周霞云;分散液相微萃取-定量核磁共振~(31)P谱测定农田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残留[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薛娇;新型绿色溶剂液相微萃取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9 邓雨晨;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测定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10 叶志勇;基于低密度有机溶剂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11 赵文婷;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研究[D];北京农学院;2012年
12 刘清玲;分散液相微萃取—色谱联用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3 杜平;离子液体分散液相微萃取在重金属及形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4 漆爱明;液相微萃取技术与GC-MS联用在食品药品分析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5 姚进荣;新型液相微萃取技术在分析环境污染物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6 陈新苗;液相微萃取法在分析水中酚类化合物中的应用以及吉祥草中灭螺有效化合物的分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7 王晓园;液相微萃取/后萃取[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18 张彦杰;液相微萃取在中药呋喃香豆素成分分析及药物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9 庞龙;分散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20 刘志梅;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一些农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