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不稳定性研究

陈明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不稳定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30例急性白血病和30例淋巴瘤患者线粒体基因组的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mtDB数据库中国汉族人mtDNA序列和同一患者口腔上皮正常组织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急性白血病组 (1)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有20例(66.67%)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共检测到59个突变,涉及25个基因位点,新发现突变位点nt16209TC。存在4个不稳定的微卫星结构,即D310(nt303-315C_7TC_5)、D16184(nt10184-10193C_5TC_4)、nt203-208(GT)_3、nt16388-16391 G_4。一般预后组共有突变位点nt150CT、D310C_7TC_5(C_8TC_6) C_7TC_6、C_9TC_5、D16184C_5TC_4C_(10)、C_(11),不良预后组共有突变位点nt152TC、nt16311 TC、nt16519TC。 (2)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3组的突变率分别为2.19×10~(-3)±0.07×10~(-3)、4.37×10~(-3)±1.83×10~(-3)、2.87×10~(-3)±0.81×10~(-3),单因素方差分析F=5.421,P=0.0150.05;进一步分析LSD-t检验如下:P_(UT-PR)=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R-CR)=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UT-CR)=0.29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一般预后组和不良预后组对比:突变率分别为3.01×10~(-3)±1.24×10~(-3),3.55×10~(-3)±1.73×10~(-3),t=-0.825,p=0.42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突变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2.淋巴瘤组 (1)30例淋巴瘤患者,共有14例(46.67%)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共检测到54个突变,涉及31个基因位点,发现8个不稳定的微卫星结构,即D310(nt303-315C_7TC_5)、D16184(nt10184-10193C_5TC_4)、nt 16259-16262 C4、nt 16388-16391 G_4、nt 16470-16474 G5、nt203-208(GT)_3、nt 233-241(TAA)3、nt 353-356 C4。 (2)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3组的突变率分别为3.28×10~(-3)±1.55×10~(-3)、6.12×10~(-3)±2.52×10~(-3)、3.28×10~(-3)×10~(-3)±0.77×10~(-3),单因素方差分析F=4.093,P=0.0470.05;进一步分析LSD-t检验如下:P_(UT-PR)=0.03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R-CR)=0.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UT-CR)=1.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一般预后组和难治复发组比较:突变率分别为4.26×10~(-3)±1.82×10~(-3),4.37×10~(-3)±3.22×10~(-3),t=0.82,p=0.93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突变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结论:1.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中均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2.化疗可能增强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 3. D-loop区突变率可能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病情缓解而降低。 4.nt150CT、D310C_7TC_5(C_8TC_6) C_7TC_6、C_9TC_5、D16184C5TC4C_(10)、C_(11)、nt152TC、nt16311 TC、nt16519 TC可能与急性白血病预后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运彬;周惠浩;黄宗干;王鸿利;;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6年04期
2 周福纲;;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染色体脆性部位和遗传素因[J];国际遗传学杂志;1985年01期
3 陆拓,陈丽贞,赖世馥,黎君友,周幼勤;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J];中国综合临床;1991年03期
4 张茂宏;;“淋巴肉瘤細胞型”白血病(11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1964年07期
5 ;放射治疗急性白血病局部浸润一例报告[J];天津医药;1975年08期
6 陆定伟;;对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建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7年Z2期
7 梁书恒;;苯中毒白血病(附两例报告)[J];天津医药;1979年06期
8 罗文儒;谭浩光;;服用氯霉素后发生以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前期表现的急性白血病1例报告[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79年07期
9 曹德聪;指导者;郁知非;;有关急性白血病与免疫的关系及免疫治疗的探讨(文献综述)[J];浙江肿瘤通讯;1973年03期
10 高恪;;风湿性疾病用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的急性白血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年02期
11 李次芬;刘海川;李瑞友;张慧英;蔡醒华;;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试验的初步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12 徐龙;张国和;李扬湄;严宝玉;王恒生;;成人CNS白血病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院学报;1981年Z1期
13 刘卫生;张兰英;耿士杰;于静贞;;HVEAMP方案“温和”序贯化疗综合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附161例报告)[J];河北医药;1982年01期
14 郑镇恶;;干挠素治疗急性白血病[J];临床医学;1982年05期
15 温丙昭;习家骏;;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2年03期
16 王鸿利;王凤计;;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3年03期
17 吴云汉;;骨髓培养对预测白血病前期患者转变为急性白血病之应用[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年04期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急性白血病(附二例报道)(文摘)[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19 陈朝仕;;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时血清 C-反应蛋白水平的运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5年01期
20 胡瑞霭;;淋巴性和髓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滢;金洁;徐伟来;;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王金贵;高唐;;试谈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次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金璐;张学进;杨玮;赵毅;许晓峰;;结核后发生急性白血病2例[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刘艳慧;王兆钺;张威;戴兰;沈文红;白霞;阮长耿;;急性白血病纤溶活性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5 赵丙瑞;唐晓文;岑建农;金松;施晓兰;魏孝艾;常伟荣;孙爱宁;吴德沛;;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检测与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周海霞;钱江潮;江明华;王菊香;阮积晨;李原;;急性白血病患儿Th亚群细胞因子IFN-γ、IL-4的变化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冯丹;侯科佐;刘云鹏;;急性白血病患者P-gp、GST-Pi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李英;林宏杨;;急性白血病临床回顾性统计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赵朋敏;;针对急性白血病中出血的治疗[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林秀梅;钟文婷;王顺清;;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婷婷;血清多肽图用于急性白血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丽云;穿孔素基因突变与中国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3 杜华平;4-氯苯甲酰小檗胺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黄文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基因表达谱分析及临床病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新荣;DNA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改变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6 刘宏艳;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分子病理诊断与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7 黄利华;青蒿琥酯对人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康惠;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许洪志;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10 刘清峰;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局部侵犯特征:放疗靶区确立及预后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不稳定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时昊;c-kit R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张晓丽;MTA与MEA方案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冯丹;GST-Pi和P-gp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5 李蕊;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于萍;急性白血病患者MRP1与LR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郑晓丽;COX-2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周可树;白血病细胞Ki-67抗原表达和化疗后24小时体内细胞凋亡预测急性白血病疗效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9 高峰;急性白血病患者P-糖蛋白表达及功能的检测[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10 王金良;骨髓基质细胞HIF-1α异常表达在急性白血病骨髓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人参皂甙Rg3干预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敏;急性白血病的预防[N];青海日报;2004年
2 陈华;梁爱斌急性白血病的诊治情结[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彦春 王梅;42个白血病孩子一个妈[N];通辽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林夕夕;“血癌”已不再难缠[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赵长春;女性孕前感染疱疹能使儿童患急性白血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陈飒 崔伟历;白血病面面观[N];广东科技报;2006年
7 齐文中;山西医大二院治疗急性白血病又有新贡献[N];山西科技报;2000年
8 张东风;一种白血病用药被暂停使用销售[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甘培华 余宽平;慈善受助学子回校感恩[N];镇江日报;2010年
10 荣生;儿童白血病多数可治愈[N];中国妇女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