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不稳定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不稳定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30例急性白血病和30例淋巴瘤患者线粒体基因组的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mtDB数据库中国汉族人mtDNA序列和同一患者口腔上皮正常组织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急性白血病组
(1)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有20例(66.67%)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共检测到59个突变,涉及25个基因位点,新发现突变位点nt16209TC。存在4个不稳定的微卫星结构,即D310(nt303-315C_7TC_5)、D16184(nt10184-10193C_5TC_4)、nt203-208(GT)_3、nt16388-16391 G_4。一般预后组共有突变位点nt150CT、D310C_7TC_5(C_8TC_6) C_7TC_6、C_9TC_5、D16184C_5TC_4C_(10)、C_(11),不良预后组共有突变位点nt152TC、nt16311 TC、nt16519TC。
(2)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3组的突变率分别为2.19×10~(-3)±0.07×10~(-3)、4.37×10~(-3)±1.83×10~(-3)、2.87×10~(-3)±0.81×10~(-3),单因素方差分析F=5.421,P=0.0150.05;进一步分析LSD-t检验如下:P_(UT-PR)=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R-CR)=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UT-CR)=0.29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一般预后组和不良预后组对比:突变率分别为3.01×10~(-3)±1.24×10~(-3),3.55×10~(-3)±1.73×10~(-3),t=-0.825,p=0.42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突变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2.淋巴瘤组
(1)30例淋巴瘤患者,共有14例(46.67%)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共检测到54个突变,涉及31个基因位点,发现8个不稳定的微卫星结构,即D310(nt303-315C_7TC_5)、D16184(nt10184-10193C_5TC_4)、nt 16259-16262 C4、nt 16388-16391 G_4、nt 16470-16474 G5、nt203-208(GT)_3、nt 233-241(TAA)3、nt 353-356 C4。
(2)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3组的突变率分别为3.28×10~(-3)±1.55×10~(-3)、6.12×10~(-3)±2.52×10~(-3)、3.28×10~(-3)×10~(-3)±0.77×10~(-3),单因素方差分析F=4.093,P=0.0470.05;进一步分析LSD-t检验如下:P_(UT-PR)=0.03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R-CR)=0.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UT-CR)=1.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一般预后组和难治复发组比较:突变率分别为4.26×10~(-3)±1.82×10~(-3),4.37×10~(-3)±3.22×10~(-3),t=0.82,p=0.93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突变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结论:1.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中均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2.化疗可能增强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
3. D-loop区突变率可能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病情缓解而降低。
4.nt150CT、D310C_7TC_5(C_8TC_6) C_7TC_6、C_9TC_5、D16184C5TC4C_(10)、C_(11)、nt152TC、nt16311 TC、nt16519 TC可能与急性白血病预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