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E抗原在输血中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临床合理输血作为WHO提出的安全输血的三大战略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出常规检测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同型输注。我们在工作中发现Rh(E)阴性的患者比例较高(25%30%)。我们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对我院输血病人Rh血型E抗原的检测,分析受者为E抗原阴性供者E抗原阳性时,输注后对受血者机体的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初次输血时不应仅仅满足配血相合,也应考虑Rh因子的因素,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输注Rh因子完全相合的血液成分,还可以避免由于回忆反应造成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以后更安全的输血提供依据。通过对我院交叉配血不凝集,不规则抗体阴性的受血者,查找其既往无输血史、妊娠史及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输注2U的去白浓缩红细胞,无其他血制品的输注年龄20-30岁之间的受血者。检测受血者与供血者的E抗原。受者为E抗原阴性供者E抗原阳性的为试验组。受者和供者E抗原同为阴性的为对照组,各50例。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5,10,18天IgM抗体,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5,10,18天CD4+、CD8+阳性细胞的变化规律,应用ELISA法测定受者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5、10、18天淋巴细胞IL-2的表达情况。结论E抗原阴性患者在接受E抗原阳性的血液时,机体产生IgM抗体、淋巴细胞IL-2、CD4+、CD8+阳性细胞,均有一个上升、逐渐恢复的一个过程。
|
|
|
|
1 |
王祥业;;HBsAg阳性供血者的HBV DNA与e系统的相关性和对受血者的感染性[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7年02期 |
2 |
张生昌;王健;翟立炜;宋玉国;张吉林;李若伦;石宏;;献血者HBV标志与受血者HBV感染率的关系[J];中国输血杂志;1991年02期 |
3 |
黄跃;;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定法的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2年03期 |
4 |
韩敏,胡丽华,余忠清,程汉华,张青;5676例受血者输血前HBV、抗-HCV、抗-HIV、RPR检测结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年05期 |
5 |
罗进才;黄长武;刘宇莹;赵兵;何明幸;彭兰芬;;3029名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2002年06期 |
6 |
郑山根,刘玉英,李沙;献血者中TT病毒检测及其致病性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1期 |
7 |
陈月香;周淑华;;输血及手术前多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及其必要性探讨[J];检验医学;2006年01期 |
8 |
任彩芬;;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五项指标的重要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6期 |
9 |
陈颜;廖菁;王乃红;严晓梁;田伟;傅雪梅;;受血者输血知识与服务需求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1期 |
10 |
吴良;;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22期 |
11 |
王德荣;;Rh血型鉴定在临床上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1期 |
12 |
孔莉玲;;新法微量配血试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88年03期 |
13 |
谢桂琴;王淑华;马冠杰;李新;耿力;朱晓枫;谷世荣;周开蓉;;血液质量与输血后乙型肝炎感染的关系[J];中国输血杂志;1989年01期 |
14 |
王秀华;由血清学阴性献血员的血液引起 HIV 传播[J];医院管理论坛;1990年03期 |
15 |
热比雅;哈丽达;阿里木;高雪珍;;受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随访研究[J];新疆医学;1998年01期 |
16 |
吴维广,张伟;1540名受血者5项血清学标志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0年03期 |
17 |
刘渝霞,王志明,杨琳,赖娅,刘俐;受血者输血前9项相关指标检测简析[J];四川医学;2002年02期 |
18 |
武洪琳,王丽荣,黄河伟;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法及输血前受血者Rh血型检定[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3期 |
19 |
徐雪梅;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血液安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09期 |
20 |
杨世明;崔颖;张勇萍;;微柱凝胶法在抗体筛查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