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70在肝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摘要】: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在高位水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水平。原发性肝癌主要有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细胞癌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以HCC在临床上最多见。目前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腹部B超、MRI以及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等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其临床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微创干预、放射疗法、生物免疫支持等。由于肝癌对放、化疗敏感性低且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临床晚期手术风险高,肝脏微创治疗越来越多的受到临床医生重视与青睐。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therapy embolization,TACE)作为微创领域的代表性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HCC的局部根治或姑息性治疗。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与HCC的产生、进展以及诊疗密切相关,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但涉及RFA、TACE等微创手段使用后HSP70表达变化的现有研究报告较少。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HCC组织血清中的诊断价值及探讨HCC微创手段使用前后HSP70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并分析8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HCC患者、6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患者及8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sp70的表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确定诊断hcc的临界值。(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分析80例肝癌组织及80例癌旁组织(non-cancerousadjacenttissue,ncat)中hsp70的表达,评价hsp70在hcc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3)应用elisa法检测并分析hcc患者术前及经tace、rfa、tace+rfa术后1天、7天、1月、3月、6月血清hsp70水平,其中rfa组36例,tace组54例,rfa+tace组28例,分析hcc病患经过微创手术后hsp70的表达水平波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hcc组血清hsp70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且慢乙肝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hsp70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95%ci:0.877~0.982;p0.01),当血清hsp70含量为3.040ug/l,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767,hsp70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6.7%。(2)hsp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hsp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afp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大小、有无转移、门脉癌栓、胆管癌栓、肝硬化程度及hbsag是否阳性等无关(p均0.05),与肿瘤数量及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hsp70在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回归系数为-1.451,表明其与死亡率呈负相关。(3)经tace、rfa及rfa+tace治疗后hcc患者血清hsp70逐渐升高,在7天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最终低于术前水平。其中,tace+rfa组在治疗后hsp70上升水平最高,其次rfa组、再次是tace组(p值均0.05)。结论hsp70在hcc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在乙肝、肝硬化及健康对照组表达量低,对诊断hcc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相比癌旁组织,hsp70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hsp70与hcc肿瘤数量及分化程度可能具有相关性;hsp70在hcc经微创治疗后呈一过性升高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TACE+RFA治疗后HSP7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HSP70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
|
|
1 |
王英,李开宗,李玉松;肝细胞肝癌中p15,p16基因表达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2 |
朱立新,耿小平;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00年06期 |
3 |
季伟,王慧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肝细胞肝癌153例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年06期 |
4 |
陈孝平;张志伟;杨甲梅;沈锋;;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8年06期 |
5 |
董硕;谢广茹;吴雄志;;男性肝细胞肝癌术后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8年08期 |
6 |
陈孝平;张志伟;杨甲梅;沈锋;;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9年02期 |
7 |
郭洪生;杜智;高英堂;薛春祥;张勤;朱争艳;王伟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9年08期 |
8 |
陈孝平;张志伟;杨甲梅;沈锋;;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年01期 |
9 |
徐霁;;多齿针大剂量乙醇消融治疗直径5.0cm以内的肝细胞肝癌[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1期 |
10 |
张国强;杨定华;李相竑;黄毓;彭正奎;李光辉;毕民平;钟克波;;肝细胞肝癌中Galectin-9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11 |
彭德银;带蒂肝细胞肝癌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1995年03期 |
12 |
朱立新;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前有无必要行血管造影加三相螺旋CT检查[J];肝胆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
13 |
沈柏用,O.FARGES,李宏为,邓侠兴,J.BELGHITI;复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欧洲经验)[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
14 |
郭跃东,李俊来,杨爱平,郭云;≤5cm肝细胞肝癌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6期 |
15 |
李海民,孙凯,窦科峰,李开宗,赵爱志,刘正才;p53,p73,nm23-H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8期 |
16 |
王知力,董宝玮,梁萍,于晓玲,于德江,张晶;肝细胞肝癌灰阶超声强度与其组织病理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
17 |
曲强;芮静安;王少斌;陈曙光;周立;韩凯;魏学;张宁;赵海涛;程恩成;;肝细胞肝癌临床分期系统的比较[J];中华肿瘤杂志;2006年02期 |
18 |
徐昌隆;黄智铭;郑君杰;薛战雄;;肝细胞肝癌组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与意义[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9 |
Kubo S;Tanaka H;Shuto T.;徐瑞;;按照日本集成分期评分法观测病毒感染在肝细胞肝癌预后的影响[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04期 |
20 |
马鹏;孟存英;冯义朝;谈晓红;;抑癌基因PTEN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