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1至2016-08期间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高血压患者300(男142,女158)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55±11.96岁,最大75岁,最小30岁,选取同时期住院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50(男77,女73)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6.96±11.25岁,最大75岁,最小30岁。两组受试者根据FMD值分为FMD正常组(FMD≥6%)和FMD异常组(FMD6%);合并MS组根据代谢危险因素分为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组(A组,72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肥胖组(B组70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肥胖组(C组,71例),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组(D组,87例),单纯高血压组根据血压级别分为高血压1级组(E组,45例)、高血压2级组(F组,48例)、高血压3级组(G组,57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入院时的脉搏(P)、血压(BP)、高血压病史、疾病史、用药史、抽烟史等;收集血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肌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生化指标;超声检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组内各因素与FMD先做单因素分析,再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受试者一般特征:(1)入选的两组患者中,性别比例、抽烟者所占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代谢综合征(ms)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glu)、体重指数(bmi)、血尿酸(ua)、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尿m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fmd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ms组:fmd6%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fmd≥6%组(p0.05),单纯高血压组:fmd≥6%组与fmd6%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纯高血压组(e、f、g)组间进行fmd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表明,随着血压水平级别升高,fmd值呈降低趋势(efg,p0.05),而血清胱抑素c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血清胱抑素c水平将合并ms组患者分为≤0.8mg/l组(n=100)、(0.8~0.95mg/l]组(n=39)、(0.95~1.11mg/l]组(n=66)、1.11mg/l组(n=95),4组fmd水平分别为(6.83±2.64)%、(6.02±2.11)%、(5.37±1.65)%、(4.29±2.16)%,多重比较分析表明随着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fmd呈递减趋势。2.相关分析显示:(1)fmd与合并ms组中年龄、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血尿酸、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分别r=-0,258、-0、156,-0.147、-0.173、-0.178、-0.279、0.143,均p0.05),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无相关性(p0.05),fmd与单纯高血压组年龄呈负相关,与hld-c呈正相关(均p0.05);(2)合并ms组内a、b、c、d中分别进行血清胱抑素c与fmd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随着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fmd呈降低趋势(分别r=--0.245、-0、243,-0.272、-0.342,均p0.0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以fmd为因变量,年龄、血糖、tg、血尿酸、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高密度脂蛋白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年龄、胱抑素c、血糖、甘油三酯(tg)是fmd的影响因素,而单纯高血压组只有年龄是fmd的影响因素。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FMD呈负相关,单纯高血压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FMD未见有相关性。
|
|
|
|
1 |
柳洁,康文娟,郭兰花,王俊英,黄秀清;太原市某二单位男性代谢综合征高患病情况报告[J];山西医药杂志;2001年04期 |
2 |
冯肖;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的调查[J];海军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3 |
张静;葛兰素史克公司举办“控制代谢综合征保护血管脏器功能”专题讨论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12期 |
4 |
鄢盛恺;何谓代谢综合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7期 |
5 |
钱荣立;进一步加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年03期 |
6 |
米杰
,张力;代谢综合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7 |
张力
,米杰;生活方式对希腊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8 |
;代谢综合征诊断建议标准出台[J];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08期 |
9 |
毛安金,陈基敏;诺迪康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可行性[J];上海医药;2004年11期 |
10 |
陆敏敏,冯正仪,陈利群,王君俏;上海市社区代谢综合征病人的饮食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4年23期 |
11 |
陆敏敏,冯正仪,朱莉珍,岑洲,陈利群,王君俏;上海市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4期 |
12 |
徐成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5)[J];中国医刊;2005年06期 |
13 |
田文红,杨明丽,李群;老年代谢综合征22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
14 |
潘丽;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健康教育[J];现代护理;2005年16期 |
15 |
金之欣;重视代谢综合征的防治[J];华中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16 |
郑少雄;重新评估“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年05期 |
17 |
张芸;代谢综合征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5年19期 |
18 |
程莹,潘长玉;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及预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10期 |
19 |
;代谢综合征的新标准对我国人是否适用?[J];高血压杂志;2005年09期 |
20 |
王浩,王琪;应用不同标准调查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