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中毒标志物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摘要】:目的:1.建立地西泮中毒标志物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制备方法;2.研究地西泮中毒标志物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分解动力学规律,明确样品保存方式和检测时限;3.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地西泮中毒标志物,为其相关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地西泮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制备采用肝微粒体孵育和尿液直接提取法,用HPLC-MS/MS检测方法,检测体系中葡萄糖醛酸化情况。将代谢产物与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和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标准品对比,确定其化合物信息及归属。2.地西泮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分解动力学男、女志愿者各三名,于服药后24 h取血液4份,每份10 mL,分别置于室温20℃、4℃、-20℃和室温添加1%NaF的肝素钠真空管中。同时,对每种条件下血液样本各留取12个100μL,分别滴于滤纸中央,待其扩散完毕,晾于室温下至少2 h以制作血痕标本;志愿者服药后48 h取尿液4份,每份10 mL,分别置于室温20℃、4℃、-20℃和室温添加1%NaF的塑料离心管中,同时制作尿痕样本(方法同血痕)。质谱分析不同时间点各个样本中地西泮及其I、Ⅱ相代谢物的含量。3.非靶标代谢组学在地西泮中毒标志物筛选及其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对地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硝基西泮、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急性中毒大鼠和空白对照大鼠的代谢物质谱图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PCA分析、差异化合物鉴定等分析,得到各自代谢指纹图。结合图谱比对,通路分析,研究各苯二氮?类药物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地西泮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1.地西泮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制备经质谱分析,利用肝微粒体合成所得目标物的质谱行为与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标准品比对相对误差和利用尿液提取法所得目标物质谱行为与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和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标准品比对相对误差均在其最大允许相对误差范围(25%)之内,可以确定两种方法均可以制备出相应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2.地西泮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分解动力学地西泮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在血液、尿液中的变化一致,均表现出随时间上升的趋势,且与保存条件无关;而在血痕、尿痕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血痕中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比较稳定,且与保存条件无关;而尿痕中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除在20℃组有缓慢降解的趋势外,在20℃(1%NaF)、4℃和-20℃条件下也均比较稳定;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在血痕中的含量不同保存条件下均有降低,而在尿痕中则表现为随时间变化的升高,且与保存条件亦无关联。3.非靶标代谢组学筛选地西泮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地西泮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地西泮中毒大鼠血浆中差异化合物有泛酸和5-氧脯氨酸,尿液中差异化合物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琥珀酸半醛、L-苏氨酸和4-胍基丁酸,与其他五种苯二氮?类药物相比,地西泮急性中毒后,大鼠血浆中5-氧脯氨酸含量变化较为突出,其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为谷胱甘肽。结论:1.本实验建立了应用肝微粒体孵育和地西泮中毒模型尿液分离制备地西泮葡萄糖醛酸苷Ⅱ相代谢物的方法,可用于地西泮葡萄糖醛酸苷Ⅱ相代谢物的相关研究;2.本实验构建了同步提取和测定血痕、尿痕中地西泮及其I、Ⅱ相代谢物的HPLC-MS-MS检测方法,LOQ、线性范围、回收率等均满足分解动力学的研究要求,可以用于血痕、尿痕中地西泮Ⅱ相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的分解动力学研究;3.分解动力学研究显示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在同一体系中的稳定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其中,保存在1%NaF、4℃或者-20℃条件下的血痕、尿痕中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则相对比较稳定。4.本实验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初步探讨了地西泮急性中毒大鼠血浆、尿液中可能存在的地西泮中毒标志物,结果发现血浆中5-氧脯氨酸含量变化较为明显,其主要涉及的通路为谷胱甘肽代谢,为后续的靶标代谢组学及其相关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
|
|
|
1 |
张冬伟;田艳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筛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
2 |
许倬;李娇;张利;陈香美;;代谢组学在慢性肾脏病生物标志物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8年05期 |
3 |
李德宜,叶方立,马季骅,刘翔;生理毒物动力学模型数值求解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年04期 |
4 |
李引乾;硒的毒理机制与毒物动力学[J];畜牧兽医杂志;1997年01期 |
5 |
嵇萍;临床药理学家需要从毒物动力学研究得到什么资料[J];药学情报通讯;1994年02期 |
6 |
徐瑞俊,刘忠权,王腾蛟,常家文;家兔静注和吸入氯仿时的毒物动力学分析[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7年04期 |
7 |
石涛,张宝真,俞天骥;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家兔体内的毒物动力学[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1期 |
8 |
孙永学,冯淇辉,董漓波,陈杖榴;喹乙醇在鸡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其生化毒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7年02期 |
9 |
姚潜;液化石油气在人体内的毒物动力学[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2年02期 |
10 |
高英慧;冯一丹;唐智言;马艳;张学梅;段薇;;基于稳定同位素的代谢组学临床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7年06期 |
11 |
黄丽春,李红,郭昌清;碳酸亚铊在家兔体内的毒物动力学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6年02期 |
12 |
张春燕;程昱璇;赵振宇;朱永阑;蒋涛;吴珏;田亚平;;基于代谢组学评价血液生物标志物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年06期 |
13 |
于锋;氟哌酸诱导幼龄动物关节损害的毒物动力学[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1年06期 |
14 |
谭秀兰;;代谢组学在新生儿窒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6年02期 |
15 |
汤宜朗;李文标;胡敏;郝柳;郝伟;;酒精滥用的生物标志物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年04期 |
16 |
汪严华,林惠芬,金锡鹏;毒物动力学在劳动卫生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0年06期 |
17 |
李恩有;王常松;董冉;;代谢组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J];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1年01期 |
18 |
李中港;程芳;盛卸晃;刘兆平;;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毒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
19 |
李乃静;李伟;何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尿液生物标志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18期 |
20 |
周勇;;复方地西泮片治疗老年期焦虑症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