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死亡态度调查及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死亡态度,并探寻其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方案编制干预方案,对照顾者死亡态度进行干预,并检验其有效性,进行量化分析。方法(1)调查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96名在山西省某宁养院内接受宁养服务,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调查;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AP-R)调查其死亡态度;其社会支持状况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2)干预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选出死亡恐惧得分较高的13名照顾者,根据照顾者是否具有参加干预的客观条件,将被试分为由七人组成的实验组(后有一人退出)和六人组成的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为期五周的五次干预,对照组正常接受宁养服务。干预结束后对二者进行后测,比较各个指标的变化。结果1.调查研究:(1)晚期患者照顾者死亡态度五个维度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自然接受3.66±0.53,死亡恐惧3.11±0.82、趋近接受3.00±0.63、逃离接受3.00±0.63,死亡逃避2.73±0.70。(2)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总分的平均得分为35.93±8.8分,主观支持的平均得分为21.39±6.06分,客观支持的平均得分为8.19±2.82分,支持利用度的平均得分为6.35±2.09分。(3)不同性别、不同经济水平的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其他相关指标在各个量表及各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状况变化不同的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在死亡恐惧和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上差异显著(p0.05);有无宗教信仰的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水平的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死亡态度在中性接受、逃离接受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4)死亡态度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0.05)。2.干预研究:(1)死亡态度量表中,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干预组的中性接受与死亡恐惧维度得分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前后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前后差值比较显示,干预组死亡恐惧(t=-3.133,p=0.0262)维度得分降低明显大于对照组,干预组中性接受(t=3.335,p=0.021)维度得分增加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2)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干预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维度前后得分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得分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前后差值比较显示,干预组主观支持(t=2.838,p=0.036)的提升显著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3)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主观反馈评估显示:照顾者对死亡态度干预的接受度较高。结论(1)我国对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死亡态度研究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照顾者对死亡态度干预的接受度较高,对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死亡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和改善。(2)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死亡态度干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照顾者对死亡的恐惧,可以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日常照护中去。
|
|
|
|
1 |
李永红;王章琴;高晓霞;王彦哲;肖冬英;;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态度的影响[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
2 |
尧必文;蒋九愚;张有闻;;大学生死亡教育探析[A];抚州社会科学——抚州市第四次优秀社科成果专辑[C];2011年 |
3 |
刘端祺;李小梅;李慧莉;;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
4 |
杨林;;临终患者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
5 |
衣乐然;原永珉;;生命、死亡和死亡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
6 |
万端洁;;对临终关怀患者实施死亡教育之设想[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
7 |
王云岭;曹永福;杨同卫;;在高等学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邹宇华;楚慧珠;刘茂玲;夏云;;死亡教育概论[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
9 |
王瑶;;生命哲学视野下对儿童死亡教育的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
10 |
邹宇华;刘茂玲;楚慧珠;;死亡教育概论[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