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机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计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该理论对患者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分析该理论在慢阻肺患者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呼吸内科的110名慢阻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入院宣教、呼吸康复指导、出院指导和院外随访等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制定了一份为期6个月的关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是按该理论的七个核心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在接受干预前、实施干预后的第3个月及6个月,应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健康行为转变率来评价其干预的效果。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总分及其症状管理等五个维度得分、生活质量总分及其活动耐力等三个维度得分和肺功能锻炼达标率等三个健康行为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2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结束后有3例患者被剔除,干预组1例(病情加重住院),对照组2例(1人骨折住院、1人失去联系),最终共完成了107例COPD患者的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54例,对照组53例。2.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1)干预结束后,就“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状况进行分析,与接受干预前相比,两组的日常生活管理等五个维度的得分和自我管理的总分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干预组的上升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3个月及6个月时对得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结束后,就“生活质量”得分情况进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呼吸症状、活动耐力、疾病影响三个维度以及生活质量总分比干预前均有所下降,可见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善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呼吸症状等三个维度的得分以及生活质量的总得分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5);第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的呼吸症状等三个维度的得分及生活质量的总分进行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结束后,就“健康行为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干预组的肺功能锻炼达标率、规律用药达标率的情况比干预前改善,且相比对照组的差异更显著(P0.05);但在戒烟这方面,两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实践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够充分的激发COPD患者自身的保护动机,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使其更有效的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发挥该理论在促进健康行为的转变、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情况等方面的正向作用,使COPD患者能在长期的疾病管理过程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