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体乙酰化诱饵蛋白酵母双杂合筛选体系的建立

郭大玮  
【摘要】:以DNA为模板的细胞核活动如: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都发生于染色体中。 而染色体结构与核心组蛋白H2A、H2B、H3和H4密切相关。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由两个分子的H2A、H2B、H3、H4与其外围缠绕的约150bpDNA片段组成。核小体的形成还需要组蛋白-组蛋白之间,组蛋白-DNA之间的结合反应,这些反应主要发生于核心组蛋白中心结构域,即:组蛋白折叠区域。所有核心组蛋白N’末端为“活动尾”,这些“活动尾”突出于核小体之外而无固定构像。同时敲除酵母细胞组蛋白H3和H4基因或H2A和H2B基因将导致细胞死于G2/M期。 许多翻译后的修饰可以发生在组蛋白尾,这些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蛋白化等。组蛋白呈高度碱性,上述修饰可改变组蛋白的荷电情况;这样会对紧凑型结构的染色体产生较大影响。通常,呈紧凑型结构的染色体不易与蛋白因子结合并阻止蛋白因子与DNA的后续反应。乙酰化后的组蛋白尾与基因组DNA反应的Km值远远高于非乙酰化组蛋白尾。亦即:乙酰化组蛋白与DNA反应减弱,从而有利于蛋白因子与DNA结合,寻找到相对应的DNA元件。通常,高水平乙酰化组蛋白有利于转录激活,低水平乙酰化组蛋白导致转录抑制/沉默。已知乙酰化组蛋白可以结合蛋白中高度保守序列─bromodomain,含bromodomain的蛋白大都为转录激活蛋白因子。甲基化组蛋白可以结合chromodomain,这一结构域常见于转录抑制蛋白因子中。除乙酰化外,其它组蛋白修饰如:磷酸化、甲基化和泛酸化也与特异性基因转录调节有关。 此外,不同的组蛋白修饰之间相互作用,如:组蛋白H3S10磷酸化可以促进H4K14的乙酰化,H4R3甲基化可增强H4K8乙酰化等。 上述证据倾向于支持这种观点:每种组蛋白修饰可以被其它蛋白或蛋白结构域所解读,从而引发不同的生物学过程。2000年, David Allis 首次提出了”组蛋白密码”假说,该假说认为不同形式修饰的组蛋白可以作为特定的信号被蛋白因子识别,这些蛋白因子在包含相应组蛋白修饰的基因组区域实施其功能。 到目前为止,所有与修饰后组蛋白结合的蛋白鉴定仅限于生物化学方 WP=8 法,而在基因组范围内的筛选工作还很少,有报道在细胞内表达异源性的蛋白激酶,用双杂合试验进行翻译后修饰特异性结合蛋白的筛选。如:在酵母中表达酪氨酸激酶或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哺乳动物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以使底物磷酸化后再用双杂合试验来进行筛选。由于磷酸化过程依赖于传统的酶-底物反应(反式作用),如果外源性的酶难以从宿主细胞中众多的蛋白中识别特异蛋白底物则接下来的筛选可能失败。因此,为提高底物磷酸化的效率,增加“诱饵”蛋白的特异性就必须过量表达激酶,而这样可使宿主细胞中蛋白被不当修饰导致细胞生长停滞。 为使细胞内酵母双杂合试验“诱饵”蛋白能特异地、持续修饰,我们将Gcn5 HAT结构域和组蛋白H3尾相连,这样酶与底物的物理性连接可能使“自体催化”现象发生在一个蛋白分子内而产生高效率的乙酰化修饰。我们将组蛋白H3尾(1-59位氨基酸)与Gcn5(18-252位氨基酸)野生型相连,再连接Gal4DNA结合结构域和HA;用无HAT 活性的Gcn5 变异体作为对照。将含有上述融合蛋白ORF的质粒和载体对照分别转入酵母细胞中(PJ69-4α),用抗HA和抗组蛋白H3K9/K14乙酰化抗体检测酵母全细胞提取液中人工融合蛋白的工作情况。结果显示与Gcn5 野生型相连的组蛋白H3/H4被乙酰化,而与变异体Gcn5 F221A连接的组蛋白H3却无乙酰化。这个现象在其它嵌合蛋白中也得到了印证,如将GST 取代HA,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也得到同样结果。重要的是,用抗非乙酰化H3抗体检测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的融合蛋白,与Gcn5野生型相连接的组蛋白H3的信号很弱,表明Gcn5野生型自体催化效率很高。这些结果说明以下问题: 1、Gcn5在融合蛋白中,尽管有Gal4 DBD和HA的存在,仍然能够催化其连接的底物。如此,其它HAT也有可能在类似的融合蛋白中起作用。 2、Gcn5在融合蛋白中仍具有底物特异性。 3、对于Gcn5 HAT催化活性丧失的变异型(F221A),尽管连接了底物,但仍然不能行使转乙酰基的功能;因此,这一重组体可以用来作为阴性对照以排除与组蛋白乙酰化无关的反应。 4、尽管在酵母细胞内有多种HAT,其中至少两种HAT可以乙酰化组蛋白H3;但没有一种HAT可以催化融合蛋白内的组蛋白H3。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HAT被转录因子结合到特异的DNA位置,因此内源性 WP=9 的HAT催化融合蛋白中组蛋白H3乙酰化的可能性甚小。 5、酵母细胞内至少有5种确定的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s)以及数种HDAC同源酶,而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上述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融合蛋白的乙酰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总之,对于酵母细胞双杂合筛选试验,融合蛋白GAL4DBD-H3-Gcn5 wt-HA可以作为高特异性、高催化效率的自体催化“诱饵”蛋白;含有Gcn5 野生型的融合蛋白可以用来检测乙酰化结合蛋白,而含有Gcn5F221A的融合蛋白可以筛除与组蛋白乙酰化无关的反应。 我们还构建了GAL4DBD-H4-Gcn5 wt-HA和GAL4DBD-H4-Gcn5 F221A-HA重组体,试验表明: GAL4DBD-H4-Gcn5 wt-HA 融合蛋白有自体乙酰化现象(H4K8)而 GAL4DBD-H4-Gcn5F221A-HA则无。 为检测融合蛋白能否用于酵母双杂合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庆虎,童坦君;组蛋白乙酰化在转录调节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7年04期
2 徐谷峰,王红梅,滕脉坤;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作用与真核基因转录调控[J];生命的化学;2001年05期
3 王永业,刘宗正;丁酸钠对大鼠离体灌流心脏细胞核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8年05期
4 陈坚,傅继梁;组蛋白脱乙酰化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1998年02期
5 邱佳菁,李逸平;组蛋白在胚胎早期发育转录调控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学;1999年05期
6 于建宁;王蒙;王丹秋;李少华;邵根宝;吴彩凤;刘红林;;排卵后老化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变化[J];遗传;2007年02期
7 卢震,王永潮;组蛋白的乙酰化/脱乙酰化与基因转录的关系[J];科学通报;1998年08期
8 宋春雷;刘红林;;组蛋白的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9 孙剑;染色体重构与免疫球蛋白的V(D)J重组[J];生命的化学;2004年03期
10 范玉贞;组蛋白及其乙酰化对转录的调控[J];生物学教学;2001年05期
11 罗惠霞,王玉炯;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在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02期
12 潘建华,徐克前;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与肿瘤[J];生命的化学;2005年02期
13 唐凤翔;陈方;李峰;林海英;万超;温钦清;郭养浩;;小分子量海藻硫酸多糖κ-卡拉胶的乙酰化[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4 谢宏霞;曾凤辉;刘鸿;蒋海;王毅刚;;磷酸化和乙酰化修饰对STAT3功能的调节[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年01期
15 齐磊;白洁;;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J];生命的化学;2010年02期
16 蒋小杭,凌蓉,黄震,刘志强,苏卓毅;含羟基化合物及其乙酰化结合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保留行为预测方法的探索[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94年01期
17 ;染色质结构——组蛋白与DNA形成的重复单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5年02期
18 何笃修,徐典明,戴尧仁;水稻三系和杂种一代核组蛋白的比较研究[J];遗传学报;1980年03期
19 沈琦,沈锡祺,侯连生,张作人;海洋游仆虫细胞核染色质组分和组蛋白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1991年02期
20 苟德明,王智新;组蛋白如何阻抑基因的转录[J];生物学通报;199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刚;陈燕;吴青;刘红利;;曲古菌素A调节NB4细胞组蛋白乙酰化和P21~(WAF/CIP1)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董军臣;李艳梅;;组蛋白乙酰化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洪苓苓;马旭东;;PHI对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调控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周燕华;贾秀芬;刘慧雯;金明顺;;曲古抑菌素A对小鼠供体细胞组蛋白H3(Lys9)乙酰化水平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施绍萍;索生宝;邱建丁;;组合二级结构信息预测赖氨酸甲基化和乙酰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韩昱晨;李墨;韩艳玲;刘俊;吴非;;MT1h与EHMT1结合调节组蛋白H3K9甲基化抑制细胞周期及运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7 赖延东;陈丽萍;林育纯;李道传;李志芳;肖勇梅;魏青;王庆;张波;陈雯;;aPP2A调控组蛋白 H2AX介导的DNA损伤修复[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黄百渠;曾庆华;吕延成;孙迎春;;组蛋白和转录因子在hAMRF基因启动子上的相互作用及对转录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9 邓增钦;张琦;刘钊;陈忠周;;UHRF1结合甲基化组蛋白的结构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宁澄清;刘礼飞;余聂芳;刘晓宇;;新型茚并噻唑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大玮;自体乙酰化诱饵蛋白酵母双杂合筛选体系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2 张磊;组蛋白乙酰化在体细胞克隆牛肺脏中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陶丹;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hsp22基因的表达及寿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邵阳光;可逆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人WT1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晓雪;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多头绒泡菌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腾飞;糖原磷酸化酶的乙酰化通过促进与磷酸酶的结合进而调控其自身酶活[D];复旦大学;2011年
7 赵艳梅;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果蝇热休克基因表达和寿命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白雪莉;肝星状细胞通过MEF2调控组蛋白乙酰化失衡在肝细胞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黄鸿达;组蛋白分子伴侣Rtt106以及人的Brd2蛋白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戴津泼;RA诱导P19细胞神经分化中组蛋白去甲基酶Jmjd3对Mash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红;三丁酸甘油酯诱导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分化、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韩会丹;RNA干扰沉默急性白血病JARID1B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王超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ATRA及As_2O_3诱导NB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伯玉;一类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抗癌药物的合成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5 薛红;HMT家族新成员SET07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6 郑艳军;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组蛋白表达、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初步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7 赵国焓;密码子位点特征初步研究和组蛋白基因进化动力学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丛培宽;原生动物阴道毛滴虫组蛋白基因的结构与启动子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巨擘;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协同转录因子GATA2调控红白血病红系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万艾玲;非病毒载体HPhA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人鼻咽癌细胞系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发现生命新陈代谢中“乙酰化”奥秘[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建松;中国发现新陈代谢中“乙酰化”奥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见习记者 唐闻佳;乙酰化:调控代谢又一妙招[N];文汇报;2010年
4 记者 曹继军;复旦团队发现生命新陈代谢“乙酰化”新机制[N];光明日报;2010年
5 医学院;清华教师揭示组蛋白甲基化密码“读体”识别新机制[N];新清华;2011年
6 余志平;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尾段改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张楠嘉木;合建百万吨级醋酸项目[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刘洁;FDA接受默克新癌症治疗药物上市申请[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石磊;扬子江乙酰醋酸扩能项目竣工验收[N];中国石化报;2005年
10 周勇;北大揭示抑癌基因p53新作用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