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
近些年来,对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这点已成为共识。然而,AP所伴的IETM与AP发病机制的诸多学说如“胰酶自身消化”、“白细胞过度激活”和“胰腺微循环障碍”等学说之间有何关系?轻型与重症急性胰腺炎二者是何等关系?其转化机制又如何?这方面资料甚少。
山西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在韩德五教授的领导下,二十多年来一直探讨IETM与肝病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观点:各种原发致病因素所致的肝损伤(“原发性肝损伤”)之后多产生IETM,后者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自由基等,又可引起“继发性肝损伤”。显然,IETM是对肝脏的“第二次打击”(1)。那麽,AP所伴的IETM是否可对胰腺发生“第二次打击”呢?这就是本论文研究总的出发点。
研究工作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IETM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IETM与胰腺微循环障碍
第三部分IETM与机体免疫功能
第四部分抗IETM药物双利肝和甘氨酸对SAP的实验性治疗
第一部分IETM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通过研究SAP时机体内IETM的动态变化,以了解其与SAP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说明IETM与细胞因子的相关关系。
实验一SAP发展中IETM动态变化
选用Wistar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重260±20g。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SO组(sham operation,SO)(n=8)和SAP模型组(n=32)。
实验方法:实验大鼠术前禁食12h,不禁水,以0.1ml/min的速度于胆胰管远端缓慢逆行推注5%牛磺胆酸钠(Sodium Taurocholate, Na Tc),建立大鼠SAP模型。于造膜后3h、12h、24h、36h,在麻醉状态下,严格无菌操作,腹主动脉采血,作相关指标检测。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SO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5%牛磺胆酸钠溶液,余同SAP组。以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含量,以α-淀粉酶测定试剂盒(CNPG3法),采用COBAS EMIRA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通过HE染色,观察胰腺病理变化。
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血浆ET水平逐渐升高,与SO组相比,3h后具有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