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协同刺激因子(costimulatory molecular,CM)、CD4+CD25+T细胞和相关临床参数(年龄、性别、病种、预处理方案、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恢复时间、输注MNC和CD34+细胞数、血型、HLA配型、感染)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明确上述因素对急、慢性GVHD,尤其是急性GVHD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方面是否有价值。
方法
1、将21例行allo-HSCT的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根据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非清髓性HSCT组(A组,即:NST组)和清髓性HSCT组(B组);根据是否发生GVHD及发生GVHD的类型,分为5组:1组(A组发生aGVHD者), 2组(A组发生cGVHD者), 3组(B组发生aGVHD者), 4组(B组未发生GVHD者),5组(A组未发生GVHD者);
2、对21例患者在移植前及术后不同时间(+7天、+14天、+21天、+30天、发生GVHD时及GVHD治疗后),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免疫荧光法行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CM(CD28、CD80、CD152)及CD25的检测;
3、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方法检测微卫星嵌合体形成。
结果
1.造血功能重建和植入: 21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中位时间:NST组合并aGVHD为11d(8-13d),合并cGVHD为10d(9-12d),无GVHD为10 d(7-12d);allo-HSCT组合并aGVHD为16d(13-21d),无GVHD为12d(8-15d);血小板计数(PTS)≥20×10~9/L的中位时间:NST组合并aGVHD为9d(5-12d),合并cGVHD为8d(7-9d),无GVHD为10d(5-12d);allo-HSCT组合并aGVHD为20d(8-51d),无GVHD为11d(9-14d);21例患者移植后经STR检测均转为混合嵌合体(MC)或完全嵌合体(CC),其中,10例患者1个月后转为CC,2例3个月后转为CC,9例移植后始终为MC。
2.不同预处理方案GVHD发生率无差别(χ~2=3.711,P=0.144);
3.移植后感染的发生情况:A组和B组比较,细菌和真菌的感染率(41.7%和44%,0%和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生存情况:随访至2006年3月,随访中位时间,A组14个月(5-22个月),B组14个月(2-5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差异(P0.05),5例死亡:2例死于原发疾病复发
|
|
|
|
1 |
郭宏锋,叶芳,乔振华,苏丽萍,马梁明,葛晓燕,姜波,朱秋娟,许莲蓉,李蓉萍;非清髓性和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重建的比较[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07期 |
2 |
张本斯;李庄;杨新文;洪永华;;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3 |
王嗣予;王福生;;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临床肝移植治疗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年02期 |
4 |
叶芳;乔振华;;协同刺激因子与器官移植排斥[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12期 |
5 |
李庄;张本斯;王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年02期 |
6 |
张本斯;李庄;洪虹;王凡;李瑞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实验[J];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
7 |
孟繁军;;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J];山东医药;2009年13期 |
8 |
叶芳;乔振华;朱镭;杨涛;杨林花;;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年05期 |
9 |
郑仲谨;冉崇福;陈理国;;内皮细胞在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J];华西医学;2009年07期 |
10 |
宋丽;陈嘉林;;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年11期 |
11 |
于靓霞;陈芳;孙军;王继明;赵钦军;任新军;马凤霞;杨少光;韩之波;韩忠朝;;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重症肌无力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年03期 |
12 |
毛平,王顺清,王汉平,李庆山,许艳丽,莫文健,应逸,朱志刚,李秋波;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8例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年04期 |
13 |
郭若霖,贾雷鸣,温学红,程瑞芳,胡永成,张福江,谈志龙,王学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时间成骨细胞诱导后细胞性质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年09期 |
14 |
昝慧;钟英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性肠病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11年04期 |
15 |
王瑞平;陈虎;郭玉琴;乌仁娜;张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年02期 |
16 |
达万明!100853;积极稳妥地开展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12期 |
17 |
刘霆,廖小梅,黄杰,向兵,何茜,邓长安;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二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2年04期 |
18 |
耿建,陈龙邦;非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2期 |
19 |
周世勇,冯四洲,王玫,刘庆国,周征,翟文静,姜尔烈,阎嶂松,黄勇,杨栋林,韩明哲;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年03期 |
20 |
谷士贤;周道斌;;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