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摘要】:
背景:据统计,被称为老年人“伴随者”的脑卒中患者在我国约有700万,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留下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脑卒中患者除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外,由于大脑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正常的精神状态就会受到影响,可导致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而焦虑、抑郁往往给临床医疗和康复带来较多困难,如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药费用等。随着联络-会诊精神病学在综合性医院的丌展,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已经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对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却很少,而在临床上,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却很常见。因此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对卒中患者进行常规筛查,尽早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进行识别、干预,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目的:对符合本课题入组要求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共病的发生率、临床特征、相关因素研究,期望能为脑卒中后急性期焦虑抑郁共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帮助。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对2006年05月~2006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符合入组标准的全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共病研究。研究对象入组标准为:年龄在三十岁以上,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程达两周以上,无明显言语障碍,头颅CT和(或)MR有阳性病灶的患者。入组患者于发病第二周由两名专训人员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支持量表及应付方式问卷的测评。焦虑、抑郁障碍的测量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HAMD≥7和HAMA≥14的患者再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参照ICD-10“F06.4器质性焦虑障碍”与“F06.32器质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评定,既符合ICD-10“F06.4器质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又符合“F06.32器质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者,诊断为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post-stroke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PSCAD)。以单因素分析的成组比较作为对暴露因素的过筛,单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的汇集、管理及相关统计工作在SPSS 11.5中完成。
结果:82例入选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82例患者中,男性55名,女性27名,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57.77±12.14岁。82例患者中,焦虑抑郁共病总发病人数为22例,占26.83%。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既往焦虑史、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上述因素再经多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焦虑史、病灶数目、神经缺损程度、社会支持、应付方式进入回归方程。
结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为PSCAD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为PSCAD的保护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值越高,患PSCAD的危险性就越大;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分值越高,PSCAD发生的危险性就越小。应付方式中积极应付方式分值越高,患PSCAD的危险性就越小,消极应付方式分值越高,患PSCAD的危险性就越大。既往焦虑史、病灶数目与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抑郁共病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未发现PSCAD与性别、年龄、婚姻、居住地、文化程度、病灶部位、卒中性质、高血压、糖尿病及卒中史等存在相关关系。
|
|
|
|
1 |
黎四平;冯铁桥;王建坤;;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4期 |
2 |
王佩蓉;海洛因依赖者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年01期 |
3 |
薛咏红;汪国成;李常威;;香港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
4 |
王丽娟,蔡成华;初次戒毒男女海洛因依赖者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比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年01期 |
5 |
李美芩;赵承芳;;同事支持系统在年轻护理人员自我和谐能力形成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年23期 |
6 |
麻爱华,王相立;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5年04期 |
7 |
陈新叶;女大学新生社会支持、自信特点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1期 |
8 |
赵勇,高武胜,郭玉宾;水利院校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3期 |
9 |
莫志兵,陶晶;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情商和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8期 |
10 |
梁翠萍;郭宗成;李玲;蒋秋玲;吕佩源;;脑卒中后抑郁与婚姻状态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10期 |
11 |
闫瑞红;刘蓉;张澜;;社会支持与心血管反应的实验室研究概述[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9期 |
12 |
吴清平,裴泓;肢体残疾成年人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状况配对研究[J];中国康复;1997年04期 |
13 |
宋爱芹!272103山东济宁,隋桂英!272103山东济宁;济宁市老年人口所获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0年04期 |
14 |
朱志先!434000,杨越秀!434000,王高华!434000,臧德馨!434000;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为类型和社会支持对照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
15 |
程赣萍,孙杭生;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疗效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01期 |
16 |
梁秀娥,任秋芸;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
17 |
朱秀,宫玉花,逯云;妇科肿瘤病人社会支持和遵医行为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年05期 |
18 |
申继亮,张金颖,佟雁,周丽清;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1期 |
19 |
杨建立,李恒芬,赵慧芳,刘安田;社会支持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4期 |
20 |
骆书秀,陆日清,陈白姗;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北流市城区老年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