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甘油三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血浆甘油三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方法:分别选取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者(TG≥1.7mmol/L)100例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者(TG<1.7mmol/L)68例,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抽血测定各自的血小板聚集率:通过调查服用阿司匹林情况,组内进一步分为服阿司匹林组与未服阿司匹林组,分别比较(1)甘油三酯升高组与正常组中未服阿司匹林患者(分别为45例、30例)的血小板聚集率;(2)甘油三酯升高组与正常组中服阿司匹林患者(分别为55例、38例)的血小板聚集率;(3)甘油三酯升高组中,服阿司匹林患者不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的血小板聚集率。
结果: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组与正常组中未服阿司匹林者(分别为45例、30例)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分别为:75.77±7.15,58.48±8.31,(P<0.05);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组与正常组中服阿司匹林者(分别为55例、38例)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分别为:56.15±13.65,48.64±12.75,(P<0.05);在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组中,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55例),根据甘油三酯升高程度进一步分组,TG在1.7—2.26mmol/L(16例)时,PAGT(%)为:49.46±15.22,TG在2.26—2.8mmol/L(18例)时,PAGT(%)为:54.04±14.07,TG在大于2.8mmol/L(21例)时,PAGT(%)为65.86±7.02,其中,第一亚组与第三亚组比较,P<0.05.
结论:(1)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2)血浆甘油三酯升高可能会减弱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
|
|
1 |
吴建华;朱健华;潘闽;石桂良;;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
2 |
王洁,杨凯平,汪茜,李小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集聚率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
3 |
郝晋东;张宁霞;郑魁山;;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家兔高脂血症防治作用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7年02期 |
4 |
陈达开;张怀勤;林捷;黄伟剑;计光;王明山;;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08年10期 |
5 |
庄虔利,张茂宏,徐从高,郭农建,马端;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激活因子浓度及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年06期 |
6 |
王豫廉,璩斌,黄霞萍,王学锋,朱立红,王鸿利;碱离子水饮用后血小板聚集率的的变化(附30例报告)[J];血栓与止血学;1999年01期 |
7 |
刘羡萱;影响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的因素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
8 |
苑立军,王继军,刘凤芝;辛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高血脂症患者内皮素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2期 |
9 |
任小巧,李连达,宁可永,李贻奎;活血健脑胶囊对实验性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5年10期 |
10 |
李飞鸥;李一石;顼志敏;黄一玲;田蕾;李卫;成小如;华潞;;健康人体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7年01期 |
11 |
韦敏;潘苏华;沈健;童黄锦;许惠琴;;银杏内酯B衍生物(XQ)对PAF、ADP等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12 |
曾爱源;刘开祥;;血小板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J];华夏医学;2007年04期 |
13 |
余长永;张勇;邹建军;燕翔;马海涛;倪斌;朱余兵;樊宏伟;贺春晖;;氯吡格雷抵抗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10期 |
14 |
郭凌霄;;血小板参数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15 |
种莉;李正仪;郭民侠;;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
16 |
王志义,张银虎,阎梅田,杨贵琦,杨江存,刘波,施文海;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117例正常值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
17 |
田力,叶舜宾,郑泽霖;外科休克时微循环、血小板聚集变化的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年02期 |
18 |
周永斌,孙达春,李待念,吴秋香,陈珈琳,包健敏;噻氯匹定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5年01期 |
19 |
韩宝福,林佑善;Ⅱ型、Ⅳ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20 |
芦慧霞,王喜洪;体外血栓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J];铁道医学;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