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对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评价
【摘要】:
研究背景根据国内外的调查,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7‰—8‰[1]。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其中房间隔缺损为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先心病之一。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开胸修补房间隔缺损和通过导管封闭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方法。因导管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损伤小,术后病人恢复快,介入治疗已经不是外科治疗的补充与替代。对部分有适应症的患者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2,3]。因此对于患者介入手术后心功能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形态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评价手术效果也颇受重视。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及心脏外形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1.全组病人60例,经临床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病人(ASD)。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术前、术后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心脏大小指标。并进行术后一月、三月、六月随访。
2.全组病人均使用房间隔介入封堵术治疗,并使用胸片,心电图进行手术前后比较。
3.统计学方法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试验数据用x±s表示,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及一般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60例病人均封堵成功,且术后病人体症,查体,胸片,心电图都有改善。术后3天组,术后一月,三月,六月组的右室舒张未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肺动脉最大流速(肺Vmas),三尖瓣E峰,A峰,QP/QS,左室长短径比值(L/D),右室上下径(RV2),左右径(RV1),右房上下径(RA),均显著缩小(与术前比较P<0.01),术后一月,三月,六月组与术后三天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最大流速(主Vmas),主动脉最大流速比肺动脉最大流速(主Vmas/肺Vmas),二尖瓣E峰,A峰,右室长短径比值(L/D),左室上下径(LV2),左右径(LV1),左房前后径(LA),均显著增加(与术前比较P<0.01),术后上述指标继续增加,术后一月,三月,六月组与术后三天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SD介入治疗既纠正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减轻了右心的容量负荷,增加左室功能也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及几何构型,而TTE也是一种方便,经济评价心脏介入手术的方法。
|
|
|
|
1 |
张雅君;周凤霞;;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血浆心钠素与心内压、心腔大小关系的探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2年04期 |
2 |
温建中;周红;吴新坚章;陈耀祖;;二维和多普勒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定性定位诊断的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2年04期 |
3 |
杨世虞,卢文娜,卢秀芬;小儿右房纤维瘤并房间隔缺损1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
4 |
程蕾蕾!200032上海,舒先红!200032上海,潘翠珍!200032上海,沈学东!200032上海,施月芳!200032上海,王春生!200032上海,魏盟!200032上海,姜桢!200032上海,陈灏珠!200032上海;超声心动图和多平面经食管体元模型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在经导管房间隔缺损闭合术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年12期 |
5 |
韩林!200433上海,张宝仁!200433上海,郝家骅!200433上海,朱家麟!200433上海,梅举!200433上海,邹良建!200433上海;老年房间隔缺损病人的手术治疗[J];上海医学;2001年01期 |
6 |
全薇,朱鲜阳,张玉威,邓东安,韩秀敏,侯传举;经导管法封堵房间隔缺损中出现少见心电图改变1例[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年02期 |
7 |
陈安清,王哲,周光华,徐德民,蒋振斌;三房心合并房间隔缺损的诊断和治疗[J];上海医学;2004年05期 |
8 |
孙红光,於晓平,徐俊,秦爱平;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再认识[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年03期 |
9 |
方凌云,谢明星,王新房,蒲朝霞,张跃力,王瑶,周小燕,袁莉,杨颖,黄润青;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面积及其动态变化[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年04期 |
10 |
潘同国,李涛,王作军,张家荣,谢集建;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及随访[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1 |
陈斌,徐岩,程自平,许邦龙,朱润硕;经导管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05年06期 |
12 |
刘婷婷;房间隔膨胀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13 |
杨德翠,蔡文芳,毕红梅;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及配合[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年04期 |
14 |
Ehrlich R.;Mutzmacher L.;Averbuch L.;孟欣;;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一过性黑和视觉模糊是否提示视网膜血管微栓子形成?[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
15 |
杨芳;包家明;郭慧萍;;新型护理模式在一例经皮房间隔缺损伞片封堵术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06年06期 |
16 |
赵淑敏;尹文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房间隔膨出瘤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17期 |
17 |
韩冬;;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房间隔缺损30例研究[J];医学信息;2007年06期 |
18 |
杨杰;石秀玉;孙若鹏;赵翠芬;王玉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的形态学转归[J];临床儿科杂志;2007年08期 |
19 |
汪太平;李雪翔;史学功;徐岩;;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
20 |
励峰;徐方杰;李伟;康宁;龚宝生;蔡维明;吴东进;邱兆昆;;右径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1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