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某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现患情况及氟骨症相关因素的研究
【摘要】:
目的(1)了解山西省某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现患情况;(2)了解血清化学元素、血清酶与氟中毒的关系;(3)探讨I型胶原基因α2链(COL1A2)PvuII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其它相关因素与氟骨症的关系。
方法(1)选取某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中病区和对照区,对各区人群进行氟斑牙、氟骨症患病情况的调查,测定外周血中Ca、Cu、Fe、Mg、P、Zn的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的含量,比较各指标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骨症患者和非患者,对氟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人群COL1A2 PvuII位点基因型,了解胶原代谢与氟骨症的关系。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等。
结果(1)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中病区和对照地区829人进行了氟斑牙调查,对氟病区449名30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了氟骨症诊断。三区人群氟斑牙检出率不同(χ2=447.108,P0.001),其中,重病区、中病区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95.7%、94.4%;8-12岁儿童氟斑牙三区检出率不同(χ2=55.871,P0.001),重病区、中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93.0%、77.8%;人群氟骨症检出率不同(χ2=54.612,P0.001),氟骨症重病区检出率(59.7%)高于中病区检出率(24.4%)。
(2)检测调查对象835例血清相关化学元素,结果显示三区人群血Ca、Cu、Fe、Mg、P、Zn含量均不同(P0.05),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骨症患者、非患者和对照区人群血Ca、Cu、Fe、Mg、P、Zn含量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氟骨症不同程度患者血清Ca、P、Zn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血清Ca、P含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曲线关系。三区人群血清Mg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中、重病区显著低于对照区。血清Ca、Mg含量在病区儿童氟斑牙患者、非患者和对照区正常儿童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3)检测调查对象854例血清酶,结果显示ALP、γ-GT、LDH、ALT、CHE含量在地方性氟中毒不同地区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病区患者、非患者及对照区正常人群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4)COL1A2 PvuI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三区人群有显著性差异(χ2=13.756,P=0.008);但在病区氟骨症患者与病区非患者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区正常人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5)氟骨症主要影响因素有居住区(OR=9.115、OR95%CI 4.219~19.690)、性别(OR=2.751、OR95%CI 1.454~5.204)和年龄(OR=1.214、OR95%CI 1.156~1.274),且均为氟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重病区人群患氟骨症的危险性是中病区的9.115倍;男性患氟骨症的危险性是女性的2.751倍;年龄每增加10岁,人群患氟骨症的危险增加1.214倍。(6)COL1A2 PvuII位点pp基因型和性别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 0.31,为拮抗作用。
结论(1)山西省某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斑牙、氟骨症患病情况严重;(2)钙、磷对氟中毒具有拮抗作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人群存在明显的低镁血症,需及时、适当补充Ca、Mg、P、Zn等元素;(3)地方性氟中毒人群血清ALP反映了骨代谢的功能代偿,对氟中毒导致早期骨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高氟摄入可能会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但是血清ALT尚不能作为早期肝损害的指标,还需进一步证明;血清γ-GT、LDH、CHE的改变对早期肝肾损伤、能量代谢紊乱、神经传导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4)居住区、男性和年龄是氟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5)COL1A2 PvuII位点pp基因型可能是氟骨症的可疑危险因素。
|
|
|
|
1 |
慕建法;心肌梗塞50例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摘要)[J];陕西医学杂志;1996年05期 |
2 |
冯俐,徐建华,徐玉华,周林,赵玉荣,杨淑玲,吕青;重症SARS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3年04期 |
3 |
宋满景,薄建萍,刘卓拉;肺心病血清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10期 |
4 |
刘同库,张延军,许莹,吕冬燕,廖旭东,陈吉田,李秀茹,崔顺德,吴玉华;AMI范围、血清酶改变与年龄的关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4年02期 |
5 |
淡以锐,王丽,萍黄兰玲,淡莉;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清酶活力变化与疾病转归的关系[J];吉林医学;1997年02期 |
6 |
魏玲玲,张军;甲状腺机能减退致血清酶增高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6期 |
7 |
宋泽开,陈孟华,郑亚莉,杜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清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1999年12期 |
8 |
申鲁生,邵睿,刘俊峰,贾丽霞,张建民;小儿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血清酶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1期 |
9 |
王超;脂肪肝与血脂及肝血清酶关系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0 |
王丽;;黄芪注射液对肺心病心衰血清酶影响及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年04期 |
11 |
樊霞;付景林;刘静;;4种贫血患者血清酶变化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1期 |
12 |
汤书晶,朱银燕;新生儿窒息血清酶变化的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1998年03期 |
13 |
程丽莉;生脉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血清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0期 |
14 |
黄从炫
,谢桂根
,刘兰芳;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患者血清酶变化及其意义[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年03期 |
15 |
范业萍;孙心岩;潘洪涛;史丽梅;蔡卫华;;428例婴儿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测定值[J];沈阳部队医药;2003年06期 |
16 |
叶彬;潘发愤;;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硬化患者各种血清酶的检测及其临床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12期 |
17 |
孔昭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1期 |
18 |
刘倩予,赵树铭,宁竹之,刘乔堡,索玉兰;血清酶在模拟高原条件下的活力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9 |
王洪;;多发性肌炎16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4年05期 |
20 |
张其连,曾瑾玲,马海燕,任明芬;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清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