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NF传导通路相关基因与抑郁症患者临床痊愈后所测人格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传导通路中相关基因BDNF、PRKCG、PKB1及GSK-3B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国北方汉族抑郁症患者达临床痊愈后所测艾森克人格特质的影响
方法:以2008年3月—2009年8月在山西省范围内收集200例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经治疗后随访,评定HAMA、HAMD分值均小于7分,达临床痊愈的165名抑郁症患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其人格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三个维度,计算各维度标准分(T),并以T38.5和T61.5为界将神经质和内外向维度分为三个等级:即非神经质、中间型和神经质人格,内倾、中间型和外倾人格;以T61.5为界将精神质人格维度分为非精神质和精神质两个等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DNF、PKB1、PRKCG以及GSK-3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人格维度均数差异,χ2检验分析各人格维度分级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运用UNPHASED程序进行基因间联合作用分析。
结果:
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本研究检测到BDNF、PKB1、GSK-3B、PRKCG四个基因的6个SNP,除rs2494738基因型分布不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之外,对其不做分析。其余5个SNP rs6265、rs7124442、rs2494746、rs6782799、rs3745406基因型分布在总样本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具有群体代表性。
2.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年龄、性别在N、E、P各人格维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具有可比性。
3.单一基因与人格的关联性分析:
3.1 BDNF rs7124442
①rs7124442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N、E、P各人格维度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N、E、P各人格维度不同分级间rs712444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BDNF rs6265
①rs6265不同基因型间N维度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6,P=0.018);携带等位基因A者在神经质分值(62.22±9.43)明显高于携带等位基因G者(59.37±1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6,P=0.016),但经Bonferroni校正后却无意义(P0.05)。
②在E人格维度分级间,BDNF rs 6265不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49,P=0.023),A等位基因者在内倾型组分布频率(49.7%)明显高于G等位基因者(35.0%)。但经Bonferroni校正后却无意义(P0.05)。
3.3PRKCG rs3745406
①N、E、P各人格均数在rs3745406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rs374540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N、E、P各人格维度不同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4 GSK-3B rs6782799
①N、E、P各人格均数在rs6782799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rs6782799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N、E、P各人格维度不同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PKB1 rs2494746
①N、E、P各人格均数在rs2494746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rs249474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N、E、P各人格维度不同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基因间联合作用与人格的关联性分析:对基因-基因联合作用应用UNPHASED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N维度,BDNF rs6265与PRKCG rs3745406之间具有交互作用(χ2=8.016,P=0.024),但经1000次置换检验校正后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E、P人格维度均未发现基因间具有交互作用(P0.05)。在N、E、P各人格维度,均未发现PKB1 rs2494746与GSK-3B rs6782799间联合作用与EPQ人格特征相关联(P0.05)。
结论:
1. BDNF rs6265, BDNF rs712444, PKB1 rs2494746, GSK-3B rs6782799, PRKCG rs3745406单位点与中国抑郁症患者临床痊愈后所测人格可能无关联。
2.本研究尚未发现BDNF rs6265、PRKCG rs3745406、PKB1rs2494746、GSK-3B rs6782799基因间联合作用存在与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临床痊愈后所测艾森克人格相关联的交互作用。
|
|
|
|
1 |
武衡;;缺氧对神经干细胞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
2 |
胡永东;;血清BDNF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
3 |
李群;李明;杨晓华;;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脊髓内BDNF表达的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5年06期 |
4 |
董志强;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痛[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5期 |
5 |
李巍,李成仁,蔡文琴,周德山;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移植处的基因表达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6 |
巴迎春;王廷华;潘兴华;李明;王金德;李朗;温淑仪;;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_1区中的BDNF表达[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5年06期 |
7 |
李昌琪,杨德森,刘丹,张建一,伍校琼,罗学港;抗BDNF血清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GAP-43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年04期 |
8 |
张惊宇;杨安萍;李金星;刘路然;赵虹;杨子超;;携带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体外表达检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
9 |
董爱国;赵丽丽;李海红;;BDNF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06期 |
10 |
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祝美珍;胡玉英;范立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
11 |
高志强,田小芸,孙桂勤;高胆固醇小鼠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促调亡因子与神经行为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3期 |
12 |
李学礼;李艳娜;吕立夏;高景霞;何露;李静琪;徐磊;;BDNF对诱导分化的SH-SY5Y细胞G_1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6年01期 |
13 |
司银楚,朱培纯,许红,吴海霞;聪圣胶囊对去皮层血管大鼠前脑BDNF及其受体trkB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4 |
罗星;何玲;张峪涵;孔雪;于娜;徐坚;杨磊;黄瑾;;BDNF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和初步鉴定[J];农垦医学;2005年05期 |
15 |
吕昊哲;李庆云;;半夏厚朴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8年04期 |
16 |
薛永;李桂香;孙传英;宋波;;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雌二醇水平测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
17 |
和梅;张瑶;李莹;杨慧;;BDNF和红景天甙对体外神经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年04期 |
18 |
要航,赵彬,黄燕华,王福庄,范明;GABA减缓缺氧引起的神经营养素mRNA表达量的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
19 |
司银楚,朱培纯,吴海霞,许红;聪圣胶囊对去皮层血管大鼠脑皮质、海马BDNF、trkB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2期 |
20 |
陈伟峰,韩继媛,田兆兴,曹锋生;复方麝香注射液在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BDNF和NGF的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