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催化合成咪唑啉酮类化合物和2,3-吲哚醌机理的理论研究
【摘要】: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发展非常迅速,它们在有机合成化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条件温和,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常见的过渡金属催化剂有钯和铜,钯由于其自身价格昂贵且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限制了它在某些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现阶段铜作为一种价格低廉且毒性较低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化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采用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铜催化合成咪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反应和铜催化合成2,3-吲哚醌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这里的研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两个反应分别设计合理的反应历程,提出两个反应各自的较为全面的反应机理,并且在实际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发现并确定了两个反应在各自的实验条件下的最优反应通道,这个研究结果不仅为新物质的合成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铜催化C-N偶联合成咪唑啉酮类化合物机理的理论研究
我们在B3LYP/6-311G(d, p)的理论水平上研究了铜催化合成咪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反应,其中我们选择了铜催化合成4-苯乙烯基咪唑啉-5-酮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通过在气相环境中对反应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我们找到了该反应的两条反应通道。在考虑了两条反应通道的溶剂化效应以后,我们知道了通道一中的最高反应势垒为37.64 kcal/mol,通道二中的最高反应势垒为41.65 kcal/mol。这样我们确定了通道一是铜催化合成4-苯乙烯基咪唑啉-5-酮反应的较优反应通道,即为反应的主通道,通道二为反应的次通道。2铜催化C-C偶联合成2, 3-吲哚醌机理的理论研究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1G(d, p)的计算水平上,对过渡金属铜作为催化剂来合成2, 3-吲哚醌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知道:
(1)铜催化合成2, 3-吲哚醌是一个复杂的多步反应,该反应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它们分别是CuCl_2上的Cu原子进攻甲酰化氮甲基氮苯基甲酰胺分子中的C原子的反应机理和CuCl_2上的Cu原子进攻甲酰化氮甲基氮苯基甲酰胺分子中的O原子的反应机理。这两种反应机理又可分别通过两个通道继续进行。
(2)通过对两条反应路径的势能面的分析,并且比较了各通道中过渡态的相对能量和最高反应势垒。我们知道了CuCl_2上的Cu原子进攻甲酰化氮甲基氮苯基甲酰胺分子中的O原子的反应机理是反应的较优反应机理。在CuCl_2上的Cu原子进攻甲酰化氮甲基氮苯基甲酰胺分子中的C原子的反应机理中,通道二为反应的主通道,通道一为反应的次通道,而在CuCl_2上的Cu原子进攻甲酰化氮甲基氮苯基甲酰胺分子中的O原子的反应机理中则是通道三为反应的主通道,通道四为次通道。
|
|
|
|
1 |
邵彤,徐家业,张群正,田燕妮;咪唑啉类化合物在盐酸中对A3钢的缓蚀性能[J];油田化学;1997年04期 |
2 |
于建辉,彭乔;咪唑啉型酸洗缓蚀剂的研究现状[J];腐蚀与防护;2003年11期 |
3 |
张光华,顾玲,卢凤纪;咪唑啉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缓蚀性能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4 |
章荣玲,刘云廷;1-硫脲乙基-2-芳基-2-咪唑啉的前线轨道能量与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J];化学通报;1994年12期 |
5 |
王斌,彭乔;咪唑啉型缓蚀剂合成方法的研究现状[J];辽宁化工;2004年01期 |
6 |
储宁启,张晓生,李湘林;咪唑啉环化釜改造[J];日用化学工业;1990年05期 |
7 |
刘运廷,章荣玲;1-硫脲乙基-2-芳基-2-咪唑啉化合物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5年01期 |
8 |
雷良才,肖恺,沈愚,史向荣,于大勇,高延敏,杜元龙;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与缓蚀性能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1年10期 |
9 |
马涛,葛际江,赵文;用作缓蚀剂的咪唑啉及其衍生物[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5年04期 |
10 |
丁从文;赵吉吉;;咪唑啉还原开环反应在乙二胺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1 |
刘爱群,叶宏烈;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应用[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2 |
江镇海;SD咪唑啉抗静电柔软剂通过鉴定[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6年23期 |
13 |
李忆平;双烷基酰胺咪唑啉季胺盐型纸张柔软剂的应用研究[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4 |
王慧龙,韩秀丽,郑家燊;高级脂肪酰胺基烷基咪唑啉的合成及缓蚀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5 |
李明,班青;十二烷氧基双氧乙烯基乙酸咪唑啉乙酸盐的合成和性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16 |
王晶;刘艳霞;张波;孙东;;油酸基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7 |
张侠;李宗石;;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8 |
史真,王东权,黄文俐,李智民;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C-12的新合成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9 |
王大喜,王明俊;取代基咪唑啉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理论研究——咪唑啉分子与铁原子化学吸附位能曲线的量子化学计算[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0年06期 |
20 |
史晋宜,李振铎,钟方丽;咪唑啉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