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及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重视的内容,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和替代的。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和高校可以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无论对企业还是高校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效率,实现双赢。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是一项颇有意义的课题,如果能寻找到与其他国内外学者不同的研究角度将更加具有意义。
文章首先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到底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感兴趣的,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不同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值得研究。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大体可以归结为几类:科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继续教育基地、企业组织学生活动,还有一些企业还会聘请高校教师担当企业顾问、参与一些涉及高校的公益活动。在这么多的合作模式中,无论企业属于哪类行业,都比较中意实习基地这种模式,制造业和高科技服务业还会比较关注涉及科研方面的多种合作模式,比如:委托科研、合作科研、为高校自主科研项目提供数据、设备或资金等。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新的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人才引进与培养、节约成本、树立良好形象;也可以帮助高校提高就业率、增加经费、强化科研水平,等等。为了能实现这些合作的意义,首先得开展合作,那么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或者说二者是否愿意合作就成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通过对111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有部分企业是不愿意合作的,影响企业合作意愿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也受到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得到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3.673+0.492*(成立时间) +0.730*(主营业务类型)+1.622*(合作渠道),即在众多影响企业与高校合作意愿的因素中,“成立时间”、“主营业务类型”和“合作渠道”这三个因素对企业的合作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减弱甚至消除一些干扰企业合作意愿的因素,准确定位和疏通合作渠道都是很有效的对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来促进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各自了解各自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政府在合作中的作用;探索新模式也可以促进合作,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导师—企业”链,这种模式可以在实习过程中真正提升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