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渐加大,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取得了比较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商品房价格的一路飞涨,使得一些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在短期内购房支付能力不足,同时还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及新毕业大学生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通过市场方式租赁住房具有较大压力,居住条件又需要改善,这些人又都不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已有保障性住房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夹心层”。如果要解决这部分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另一方面,“夹心层”群体具有流动性强与住房需求阶段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仅仅依靠已有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住房的覆盖面很难解决。此时,公共租赁住房的产生成为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有效途径。
针对“夹心层”群体,201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并且,目前我国各省市已开始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含义及必要性,接着结合当前我国各城市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行状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现状,总结了当前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已有的政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