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孙晓芳  
【摘要】:关注劳动力流动问题始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民工荒”的现象由季节性逐渐演变为常态化,雇工难由局部性短缺蔓延至全国性抢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争论此起彼伏。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更是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已无法再依赖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共识。如何跨越发展中的障碍,突破现有的“瓶颈”,使劳动力的流动更加自由而和谐,从而在实现人类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需要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现实问题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在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并能有效解释现实,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所在。 本文以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视角解读我国劳动力流动现象及其本质。笔者在对异质性劳动力概念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异质性劳动力的内涵与外延、属性与特征,并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为整个分析确立了研究前提。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数理模型,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异质性劳动力作为劳动力流动和空间分布的内生因素,对整个空间经济存在分散作用,从而使空间经济集聚弱化,模型的结论还表明,随着异质性劳动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分散力会随之增大,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建立为整个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定,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异质性劳动力的自主性流动阶段,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变量。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分析表明,异质性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双资本驱动型”的流动模式,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内在驱动力,促使我国劳动力流动进入自主性流动阶段,同时指出我国双资本驱动型的劳动力流动模式的三种表现:空间上从集中流向东南沿海转变为分散流向各个区域,产业分布上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转变为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流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第三产业;职业上从传统职业转变为新兴职业的不断兴起。论文利用我国2010年31个省份人口(劳动力)集中度与生产集中度指标,测度了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的分散力,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人口与生产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导致人口空间分布与生产空间分布不一致。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核心在于不断推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协调人口与生产的空间布局、完善制度环境、基于人口发展功能区完善政绩综合评价体系等政策,促进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的和谐,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人类发展的目标。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三点:第一,选取异质性劳动力研究视角,既实现了对异质性劳动力概念的丰富和完善,也开拓了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新视野;第二,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成功将异质性劳动力内生化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并实现了二元经济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经济分析;第三,结合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人口与生产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现象及问题从空间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由于缺乏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论文在实证分析部分还显得有所欠缺,同时对于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需要结合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去全面论述,才能更加系统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真实轮廓,因而本文的研究也仅是沧海一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2 杨胜君;;借鉴刘易斯理论模式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3 张明如;;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刘小翠;;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朱云章;;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江淮论坛;2007年06期
6 邵浩;;浅谈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2期
7 应瑞瑶;马少晔;;城乡收入差距的再检验[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王秀芝;尹继东;;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7年04期
9 蒋长流;王晴;;失业回滞理论对安徽就业问题的普适性研究[J];江淮论坛;2007年03期
10 郭文杰;李泽红;;劳动力流动、服务业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11 吉粉华;;江苏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2 陆铭;;玻璃幕墙下的劳动力流动——制度约束、社会互动与滞后的城市化[J];南方经济;2011年06期
13 范剑勇;张雁;;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14 钟笑寒;;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5 吴继煜;;劳动力流动视角的人力资本效应认知[J];西北人口;2006年06期
16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7 刘占高;张杰;;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18 宋国宇;符建华;;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技术经济;2011年02期
19 陈帅帅;;劳动力流动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9期
20 张敬一;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4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5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敖荣军;;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燕凌;;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解释——基于35个村庄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芳;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8年
8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9 梁阳;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霞;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长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王晓莹;劳动力流动与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李天国;九十年代后日本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4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周梅娟;威海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曹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8年
7 徐蓓;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彦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9 张凌茹;外来劳动力对新疆的经济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王春超;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影响巨大[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包庆;缓解“民工荒”优化劳动力流动[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王传东本报记者 杨颖辉;流动:呼唤一体化劳动力市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夏彬华 徐建;破解劳动力供需“两难”[N];安徽日报;2006年
6 宋蕾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黄惠民;人力资源市场由分而合[N];组织人事报;2008年
8 林嵬 杨三军 齐海山;“有限剩余“引发民工荒蔓延[N];经理日报;2005年
9 鄂尔多斯市第二次农牧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鄂尔多斯市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10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