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摘要】:茭蒿(Artemisia giraldii)隶属菊科(Composiate)蒿属(Artemisia),多年生草本状半灌木,以茭蒿为建群种的干草原是我国温带南部和暖温带森林草原带及典型草原带南部边缘地区的重要草原类型,同时茭蒿也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茭蒿能够特异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中,且长期、稳定的存在。沟壑交错的地貌导致热量、水分等环境因子在沟谷中重新分配,使得沟谷成为一种不同于地带性生境的特殊生境。选取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黄土高原北缘的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区,从个体、种群、群落三个层面入手研究茭蒿对沟谷特殊生境的适应性,以期揭示茭蒿的生态适应机制,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植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茭蒿的区系地理分布
茭蒿的地理分布范围为E101°-116°,N34°-41°,海拔390-2800m之间,其现代分布中心为黄土高原,茭蒿现代分布中心的形成是在茭蒿不断适应黄土地质和黄土高原环境变化中协同进化而来的。
2、茭蒿群落及生境特征
(1)、茭蒿适合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30°-50°的陡沟坡上,坡度小于或大于这一范围,茭蒿的生物量均明显下降,表明30°-50°左右的黄土沟坡为茭蒿特异占领的生境。
(2)、茭蒿在黄土沟谷中形成以它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其中在沟谷阳坡形成茭蒿单优群落,群落盖度低,物种种类贫乏,平均生物量为13.88g·m-2;在沟谷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形成共建群落,群落盖度较高,物种种类较丰富,平均生物量较高,为36.55g·m-2。
(3)、茭蒿群落生境相比梁顶生境具有以下特征: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易被侵蚀;土壤TOC、全氮、速效氮含量低,土壤贫瘠;水分散失较快。
3、茭蒿种群特征
(1)、茭蒿种群年龄结构在沟谷阴坡为增长型,在阳坡为稳定型;相比梁顶,茭蒿在沟谷中具有高的种群密度和根冠比。
(2)、茭蒿种群在梁顶生境中随着撂荒恢复演替的进行,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向小尺度聚集分布再转变为较大尺度聚集分布,与此同时,种群空斑面积显著增加,种群领地减小;而在沟谷生境中茭蒿种群呈现典型的随机分布,种群空斑面积显著低于梁面各群落,种群领地显著高于梁顶。
(3)、梁顶—沟谷的生境梯度上,茭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广泛分布在梁顶和沟谷各种生境中;与茭蒿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的一组植物中大多数是梁顶植物群落演替前期优势程度较高或出现较早的物种,表明从生态位属性上看茭蒿为一个演替前期物种。
4、茭蒿繁殖特征
(1)、茭蒿种群的生殖分配以无性繁殖为主,仅投入很少的一部分能量用于有性繁殖。
(2)、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1±0.005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芽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种子质量的大小没有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影响。
(3)、沟谷中茭蒿每基株分生的无性系分株数量最多,无性繁殖的平均扩散面积最大;梁顶上的茭蒿基株具有最少的无性系分株数和最小的平均扩散面积。表明沟谷生境中茭蒿的无性繁殖能力优于梁顶生境。
(4)、土壤种子库中,75%的茭蒿种子位于0-5cm土层中;沟谷中茭蒿种子表现出随着沟谷稳定程度的增加,种子密度增大,并且始终都是群落土壤种子库中重要值最大的物种;梁顶上的土壤种子库中,茭蒿的种子密度是所有生境中最低的,重要值显著下降。表明,沟谷中的茭蒿种群具有较强的繁殖潜力。
5、茭蒿的生理生化特征
从叶片的水分生理特征上看,茭蒿与本氏针茅和铁杆蒿的抗旱性没有显著差别;生理生化指标分析表明,茭蒿与本氏针茅和铁杆蒿表现出的抗旱性接近,不同生境中的茭蒿种群所表现出的抗旱性也接近,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茭蒿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够适应沟谷中较为干旱的生境特征。
6、茭蒿的生态效应
茭蒿在黄土丘陵较陡沟坡上可以长期、稳定存在并形成优势度较高的群落,作为一种天然分布于此的群落类型,茭蒿群落具有自组织、自维持的特性。因此,茭蒿是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水土流失治理的优良物种。
|
|
|
|
1 |
苏士;范建平;;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年05期 |
2 |
魏淑秋;;应用贝叶斯(Bayes)准则研究作物生态适应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3 |
曹广才,吴东兵,张国泰,陈荪,李金印;强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1990年04期 |
4 |
赖家业,文祥凤,潘春柳,刘凯,黎向东广西大学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3个分布区蒜头果叶的解剖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5 |
郭军;罗其花;;空间诱变条件下蜜蜂后代的波动性不对称[J];昆虫知识;2009年04期 |
6 |
梁松洁,张金政,张启翔,石雷,邢全;北方地区藤本类忍冬叶表皮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2004年04期 |
7 |
李军乔;鹅绒委陵菜的生态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年04期 |
8 |
栗茂腾;余龙江;李为;李强;李涛;苗英杰;刘建民;;扇叶铁线蕨叶片对岩溶环境的生态适应[J];植物学通报;2006年06期 |
9 |
陈卫平;尚红莺;周军;冯雪梅;周涛;;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生态适应性[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9期 |
10 |
赵威;王征宏;;植物的补偿性生长[J];生物学通报;2008年03期 |
11 |
周毅;黄衡宇;李菁;;蛇足石杉生态适应性研究Ⅰ茎叶解剖特征的比较[J];植物研究;2010年02期 |
12 |
潘玉梅;唐赛春;岑艳喜;蒲高忠;韦春强;陈秋霞;;钻形紫菀开花期种群构件的生物量分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年02期 |
13 |
李琦颖;;探讨野生玫瑰的生态适应性[J];才智;2010年25期 |
14 |
廖汝棠,宋炳煜,孙维;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的水分关系及生态适应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02期 |
15 |
谢丽华;王国红;杨民和;;内生真菌及其对宿主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影响[J];菌物研究;2006年03期 |
16 |
迟丽华;宋凤斌;;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区10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
17 |
陈晓鸣;王自力;陈勇;叶寿德;王绍云;冯颖;;影响白蜡虫泌蜡主要气候因子及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分析[J];昆虫学报;2007年02期 |
18 |
周燕;年玉欣;刘贞;黄彦青;周广柱;;朝阳地区8种自然灌木生态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
19 |
谭志昌;吴正方;孟祥君;李明;;辽宁桓龙湖山地冰葡萄的气候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的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20 |
蒋水元;李锋;李虹;王满莲;黄夕洋;;罗汉果组培苗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西植物;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