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内蒙古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分布格局、过程与功能研究

王立新  
【摘要】:河流河滨带是陆地与河流水体系统之间的界面或生态群落交错区,是河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河滨带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价值,而河滨带中湿地植物及其群落在维系这些功能和价值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湿地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表达。通过河流河滨带研究可将当前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河流景观生态学与湿地生态学有机结合起来。本论文选择内蒙古草原区典型内陆河——乌拉盖河和锡林河河滨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了野外实验区和实验样地,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土壤及河流上覆水理化性质测定、河滨带微地形分析以及河滨带植被制图,研究了不同尺度下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进而结合河滨带生境空间异质性、湿地植物物种适应及种间竞争,阐释了不同尺度下河滨带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及维持机理。此外,基于围封保育与放牧退化河滨带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人为干扰对河流河滨带湿地的影响。最后,通过河流河滨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模型的构建将河滨带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整合在一起。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结论: 1.在河流流域大尺度下,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沿河长方向呈现乔木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湿草甸→→草本沼泽→→草本盐化草甸的“溯源成带性”分布格局。流域海拔、温度(年均温和日照时数)和水分(年降水量)共同决定了该分布格局的形成与维持。 2.在河流河段中小尺度下,河流河滨带湿地植物群落沿河宽方向呈现水生植物群落→→岸边先锋植物群聚→→以湿中生植物为主的湿草甸植物群落→→以耐轻度盐碱化植物为主的盐化草甸群落的“岸带成带性”分布格局。河滨带微地形起伏、土壤理化特征的空间异质性、湿地植物物种适应与种间竞争共同决定了该分布格局的形成与维持。 3.放牧影响了河流河滨带湿地植物群落的岸带成带性,主要表现为植物群落优势种发生变化,旱生植物成分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明显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养分含量降低。 4.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STELLA)构建了河流河滨带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模型,通过模型模拟研究,河滨带低河漫滩植物群落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高河漫滩植物群落及河漫滩塔头植物群落;河滨带微地形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河滨带低河漫滩群落对湿地有机碳的贡献最大;通过模型预测分析,河滨带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呼吸作用和有机质分解作用存在差异,但其光合能力基本保持恒定。 本文基于湿地生态学和河流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河滨带生境异质性出发,将不同尺度下湿地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功能及过程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宽和丰富了河流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论文成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区湿地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健康(或生态完整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对此问题的研究亦涵盖了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等内容,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J];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01期
2 李慧;;欧洲100余万座拦河坝对河流连通性的影响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21年02期
3 曹权;王吉;张行;余东亮;蒋毅;;泄漏原油在河流表面漂移的数值模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年02期
4 张荣斌;;弯曲的河流[J];凯里学院学报;2021年04期
5 时嘉忆;;记忆的河流[J];建筑结构;2021年22期
6 马明超;柴洁;;新形势下辽河河流廊道功能解析及指标体系建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0年03期
7 于坚;;《河流》[J];中国三峡;2020年01期
8 马元;王江萍;任亚鹏;;河流价值综合认知与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绿色科技;2020年10期
9 张益章;周语夏;刘海龙;;国土尺度河流干扰度评价与空间分布制图研究[J];风景园林;2020年08期
10 谷川俊太郎;田原;;河流[J];艺术品;2019年06期
11 郭建强;;河流[J];青海国土经略;2019年04期
12 刘丽坤;;《河流》[J];艺术评论;2017年11期
13 李白章;;红河流[J];北方音乐;2016年02期
14 阿里亚·吉滴乍龙瓦特;;《河流的回归》[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15 戎雪玫;;静谧的河流[J];经纬天地;2016年05期
16 王莉;于鲁冀;徐聪;;清洁河流的内涵与定义初探[J];四川环境;2017年02期
17 谭心;;跨界河流的国际环境法保护[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18 覃宏铮;;河流[J];学苑创造(1-2年级阅读);2022年Z1期
19 杨阿敏;;这一生,总要经过一条河流[J];青春;202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涛;孙博;李伟;;河流生命健康理论初探[A];水与水技术(第5辑)[C];2015年
2 翁士创;朱远生;杨静;陈雅倩;;水文变化评估及其在珠江河流健康评估中的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李宇昊;杨美菊;朱小妮;;河流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A];第六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红河流域发展论坛论文集——专题二:滇南中心智慧城市建设[C];2016年
4 李国英;;河流伦理[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齐珺;孙长虹;史芫芫;李国光;;河流水质模型发展现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李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浑河流域中的应用及探讨[A];水与水技术(第3辑)[C];2013年
7 高永胜;王芳;;河流形态多样性修复原则和方法[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张海斌;;用系统思想构建人与河流和谐关系[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贤镇;;河流——可持续水供应的生命线[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宝利;刘丛强;汪福顺;Benjamin Chetelat;彭希;赵颜创;;蓄水河流硅:碳化学计量学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1 王才;梁凤国;代影君;;辽宁省河流分区分类及特性分析[A];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2014河湖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2 杨剑;戴雅奇;;城市污染河流阶段性生态工程治理技术[A];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3 陈增奇;;浙江省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界定与确定方法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14 李晓粤;;黑臭河流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探索及应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15 张伟兵;万金红;;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6 刁玉维;丁成有;;浅谈人与河流的关系[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17 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河流修复技术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8 丁金水;林建新;马苏义;;青海高原区域水电密集开发对河流区段生态影响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9 易劲;杨培峰;;生态视角下河流沿线规划的反思与走向[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C];2016年
20 刁玉维;丁成有;;浅谈人与河流的关系[A];2012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立新;内蒙古草原区河流河滨带湿地植被分布格局、过程与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周章贵;涉我跨界河流安全威胁识别、评估及应对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叶芳芳;中哈跨界河流非航行利用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王莉;清洁河流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5 梁士奎;闸控河流生态需水调控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胡毅;台湾海峡西侧近岸沉积及主要河流贡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石瑞花;河流功能区划与河道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许栋;蜿蜒河流演变动力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王志刚;北方河流冰封期水质特征及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10 李跃鹏;污染河流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及保护修复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11 杨晓婷;傍河抽水驱动下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2 钟勇;基于互惠合作的跨界河流开发利用博弈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13 杨燕华;弯曲河流水动力不稳定性及其蜿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4 倪茂飞;长江上游典型河流溶解性碳输运及水-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2019年
15 柏睿;大规模河网提取方法与河流结构规律[D];清华大学;2015年
16 冀自青;弯曲河流拟序扰动的边界效应及其非线性动力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17 魏秀国;珠江流域河流碳通量与流域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18 付飞;以生态为导向的河流景观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9 肖建红;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及其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0 刘东;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河流有机碳通量估算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欣;河流景观的近自然化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易劲;基于河流健康的河流沿线生态化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王盼;河流自然生命的概念及其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魏晓宇;河流文化生命的概念及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陈翔;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跨界河流因素[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杨霁;乡村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
7 桑琳;河流与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代青;河流正常流量的确定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周辉;河流游憩规划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马圣玥;典型城市重污染河流综合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20年
11 李素利;河流承载力理论及其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应用[D];贵州大学;2009年
12 侯云花;河流自动综合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3 周积果;河流恢复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4 段璟雅;城市健康河流廊道景观连续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15 唐巧;风景区河流廊道遗产体系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16 强盼盼;河流廊道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7 张进标;广东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8 李静波;生态导向下河流蓝线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9 冯西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0 李君;基于模糊矩阵的河流近自然评价及治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裴囡囡 陈栋;今年主城区6条河流将实现“清水复流”[N];太行日报;2021年
2 本报记者 张格苗;如何“侦察”大气河流[N];中国气象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顾磊;巡河宝:用互联网守护河流清澈[N];人民政协报;2020年
4 记者 陶阳;沈阳河流国考断面实现全面达标[N];辽宁日报;2020年
5 本报记者 刁江岭;清姜河是全省唯一推荐河流[N];宝鸡日报;2020年
6 本报记者 邸丹彤 整理;重塑城市与河流的纽带[N];中国水利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邸丹彤;河流是农业文明之根[N];中国水利报;2019年
8 记者 王荧瑶;让每一条河流畅快“呼吸”[N];台州日报;2019年
9 记者 林嘉慧 韦娟明;“两代表一委员”调研广佛跨界河流整治[N];佛山日报;2019年
10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崔武;14条河流整治完成[N];青岛日报;2017年
11 记者 徐志强;辽宁发起治理重污染河流攻坚战[N];辽宁日报;2018年
12 记者 黄笛森;留住河流原生态[N];重庆政协报;2018年
13 记者 潘园园;第三季度我省12条主要河流优质水比例达62.2%,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N];福建日报;2017年
14 本报记者 刘艳飞 曹嘉秋 黄峰;给河流以空间 对公众予教育[N];中国水利报;2012年
15 记者 郑晓春;以公众愿为河流治污慷慨解囊[N];科技日报;2010年
16 本报记者 蒲飞;还河流以生命的尊严[N];黄河报;2009年
17 通讯员 张驰;巴州三河流抗洪形势严峻[N];人民长江报;2007年
18 本报记者 李影;善待河流就是善待我们自己[N];河南日报;2006年
19 本报记者 李予阳 呼兰;河流也是有生命的[N];经济日报;2005年
20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童年记忆中的那条河流回来了[N];日照日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