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继续出台促进三农发展的1号文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发展必须值得重视的总要求。文章以新形势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精神培育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乡村公共精神的基本理论,对乡村公共精神的内涵,乡村公共精神的特征、理论基础和重要作用做了简明阐述。其次,文章阐述了当前乡村公共精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理念不科学,个人观念和物质思想泛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均衡,村民公平公正的意识薄弱,乡村公共组织体系发展滞后等。再次,文章从小农思想的个体意识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中过度追求利益,村民身份变迁造成的价值观误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乡村公共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了乡村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坚持主流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村公共精神的培养载体,加强村民身份公共意识的教育体系,推进乡村社会公共组织的健康发展六个方面的培养,提高乡村农民维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意识,参与公共活动,为乡村社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
|
|
1 |
潘忠宇;;培育公共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
2 |
钱海梅;;论和谐社会的公共精神[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
3 |
;二等奖论文摘要[A];第四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