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下外交口译的忠实性原则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外交口译人员在促进国家关系,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了解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外交口译得以实现。外交口译工作的议题涉猎非常广泛,包括国家安全、政治立场、经济贸易、历史文化等等。作为外交口译员,能够忠实、准确的翻译出国家领导人的发言,是向世界传达出中国的声音,实现中国和世界联通的重要保障。释意理论的认为翻译并不是要字对字的将原文转换成目的语,而是要抓住原文要表达的信息意义,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方式重新表达出来。释意理论强调的是意义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外交口译对译员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译员如何更好地做好沟通的“桥梁”值得思考。口译员能否忠实、准确的翻译出外交讲话变得尤为重要。释意学派通过对口译过程的动态分析,提出了“忠实”这一标准,主要表现在忠实于讲话人,忠实于译入语和忠实于听众。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从释意理论角度分析外交口译中的忠实性原则,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讲话口译为例。首先对外交口译的国内外研究做了阐述,然后介绍了释意论和释意论下的忠实性原则,接下来分析了外交口译中实现忠实性原则的难点,最后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语料分析,总结出实现外交口译的忠实性原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