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多羧酸配体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性能

孙伟  
【摘要】: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配合物)是基于金属离子/金属簇与有机配体构筑的一类材料,具有丰富的拓扑结构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近年来化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具体而言,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合成原料(金属离子,有机配体)也有多种选择,这些使得配合物材料具有了多样性的结构,在化学传感,手性物质分离,质子传导,染料吸附和荧光等多个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选用H4btca和H4L(H4btca=1,1'-biphenyl-2,3,3',5'-tetracarboxylic acid, H4L= 5,5'-(1H-1,2,4-triazole-3,5-diyl)diisophthalic acid)为主配体,部分合成过程引入多氮类辅助配体,与金属离子组装合成了33个配合物。测试了部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质及荧光性质。基于配合物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相关性,依据部分配合物呈现出的结构特点,探究了其在化学传感,单晶转化,多色发光,近红外发光和染料吸附领域的应用,分为以下五章介绍:第一章介绍了配合物材料的后合成修饰及配合物材料在化学传感,单晶转化,多色荧光发射和近红外发光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第二章选用H4btca与H4L(H4btca=1,1'-biphenyl-2,3,3',5'-tetracarboxylic acid, H4L= 5,5'-(1H-1,2,4-triazole-3,5-diyl)diisophthalic acid)为主配体,部分合成过程引入含氮类辅助配体,与过渡金属组装出17个配合物,涵盖了一维,二维和三维结构,探索了合成过程中辅助配体及溶剂极性对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方面的影响。配合物1和3,5和6,8和9,每对配合物的合成过程相似,差异是引入了不同的辅助配体。通过比较每对配合物的结构发现引入不同的辅助配体会影响H4btca主配体的配位模式。不同的辅助配体具有不同几何构型,含有不同数量及位置的配位原子,与H4btca主配体协同影响配合物的结构。对5和6而言,配合物5的合成过程引入了线状的PyBIm辅助配体,配合物6的合成过程引入了三角形的Htpim配体,引入不同的辅助配体后,5为二维层状结构,6为三维孔道结构,不同几何构型的辅助配体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配合物维数。配合物17的合成过程中使用了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通过变化合成过程中DMF:C2H5OH:H2O的溶剂比例,发现配合物17在极性相对大的溶剂体系中易结晶为晶体,这为配合物的设计合成补充了合成经验。第三章以H4btca为桥连配体与镧系金属构筑了孔内含未配位-COOH的7个二维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分子式分别是[La(Hbtca)(H2O)3]n (18), {[Tb(Hbtca)(H2O)4]·H2O}n (19)和{[Ln(Hbtca)(H2O)2]·H2O}n (Ln= Tb (20), Yb (21),Eu (22),Y (23), Er(24)),配合物20-24是同晶构型的MOFs材料。配合物19发射Tb3+的绿色荧光且荧光光谱峰形较窄,其荧光强度变化可以作为化学传感信号,19以荧光淬灭的方式选择性的识别硝基芳环化合物。配合物20的孔道中含有未配位-COOH且发射Tb3+的绿色荧光特征峰。由于未配位-COOH与外部的金属离子有潜在的配位能力,配合物20能在其它金属离子共存的水溶液中以荧光淬灭的方式选择性的识别Fe3+。第四章探索了配合物19室温下的单晶-单晶转化性质。配合物19在室温下浸泡于Cu(NO3)2的水溶液中时,可以转化为配位构型不同的{[Cu2.5(μ-O)(OH)(H2O)3] ·7H2O}n (25)当25浸泡在Tb(NO3)3的水溶液后又可以恢复到19。这是首例发生在不同价态金属中心之间,伴随金属配位环境完全发生变化的可逆的单晶转化。第五章基于H4btca与Ln3+构筑了孔道内含未配位-COOH的同构的8个Ln-MOFs,分子式为[Ln(Hbtca) · x(H2O)]n (Ln= Nd (26), Sm (27), Eu (28), Gd (29), Tb(30), Ho (31), Er(32), Yb (33))。解析配合物26-33的单晶数据后发现其Ln-O的平均键长随着Ln3+半径的减小而缩短,呈现出镧系收缩效应。这个系列的配合物材料实现了多方位的应用:配合物26有近红外发光性质;配合物28和30分别发射Eu3+的红色荧光和Tb3+的绿色荧光,在配合物28的合成过程中将原有的Eu(NO3)3·6H2O替换为不同比例的Eu(NO3)3·6H2O和Tb(NO3)3·6H2O的混合金属盐制得了一系列介于红色和绿色之间的不同颜色发光的混掺杂MOFs材料(配合物34-38);配合物30的孔道中含有未配位的-COOH,依据其与染料分子的氢键作用,配合物30可以选择性的吸附刚果红染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C.N.肯尼;游安基;;配位聚合物[J];化学通报;1961年07期
2 张琳萍,侯红卫,樊耀亭,程凤宏;配位聚合物[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3 高锋,唐洁渊,林晓红;褐藻酸镨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J];稀土;2000年04期
4 高锋,唐洁渊,林晓红;聚丙烯酰胺镨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张鸿云,雷静,吴庆安,张郁松,陈佩琨,程文强,张晓霞;设计和组装一组新型配位聚合物[J];化学世界;2001年03期
6 朱龙观;;三维大孔道配位聚合物创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年05期
7 张峻,张旭东,肖博,刘亚茹;两个新的镍和铜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3期
8 黄美荣,李新贵,华轶敏,张炜;液晶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高分子通报;2004年01期
9 孙长艳,郑向军,金林培;微孔镧系配位聚合物[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1期
10 李胜利,吴杰颖,马文,田玉鹏;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1 叶开其,吴英,张红雨,叶玲,于景生,杨光第,王悦;基于1,2-二(2-吡啶甲酰胺基)苯铜形成的配位聚合物网络晶体[J];科学通报;2004年20期
12 王瑶,杨晓燕,刘俊龙,安庆大;羧基苯基卟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3 王瑶,张绍印,刘俊龙,杨晓燕,许艳,安庆大;吡啶基卟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4 于景华;杜洪光;韩克飞;郭洪猷;王玉洁;;新型银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和光吸收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5 王鹏;王崇臣;;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漫反射光谱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6 赵峰;李纲;李子峰;侯红卫;;吡啶-2,6-二甲酸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6年03期
17 陈庆;仲剑初;丁一;修远见;;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银(Ⅰ)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研究;2006年04期
18 武文;;金属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现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9 吴大雨;黄薇;李庚;谢黎霞;段春迎;孙巧珍;孟庆金;;镍螺旋化合物及其杂银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结构(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7期
20 孙炜伟;程爱玲;彭惠琦;高恩庆;;一维螺旋状3,6-哒嗪二甲酸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明;张杰鹏;;柔性微孔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尧宇;杨国平;;穿插和缠绕的功能配位聚合物的可控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亚男;杨国平;庞凌燕;王尧宇;;新颖三维穿插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刘波;黄文欢;刘芮廷;王尧宇;;新颖的三维微孔及穿插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赵婷婷;屈学俭;景学敏;霍启升;刘云凌;;柱支撑作用三维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王磊;梁志强;王艳艳;杨玮婷;;基于五核钴(Ⅱ)簇的新颖三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鲁统部;;孔状配位聚合物[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爽;郑冰;张丽荣;李光华;霍启升;刘云凌;;镉与咪唑羧酸及其衍生物构筑的三维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潘勤鹤;曾永飞;宋伟朝;卜显和;;具有八核钴簇的新型三维钴(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小明;;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名莉;金属—有机膦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及催化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孙延春;芳香多羧酸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刘波;吡啶羧酸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张丽娜;基于二元芳香羧酸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杨小乐;基于羧酸或吡啶羧酸类配体的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庞凌燕;含刚性三苯基四羧酸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吴威平;氮杂环羧酸配体配位聚合物的构筑、结构与性质表征[D];西北大学;2015年
8 孟高祥;基于四氮唑配体的d~(10)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婉云;基于刚/柔性的两极多齿配体的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骆昱晖;新型晶态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荣;萘二酸、吡嗪与过渡金属锰、铜、锌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杨晓刚;硫代联吡啶和V型四酸构筑的系列配位聚合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3 刘子生;功能配位聚合物的脲热合成、结构与表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常思远;基于多羧酸配体与多氮杂环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王瑞莹;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国楠;基于V型芳香羧酸配体和氮杂环羧酸配体构筑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肖书林;新型含氮/氧多齿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8 姚慧萌;由羧酸类配体和稀土、过渡金属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周云志;金属有机骨架多孔材料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郝苗;基于刚性羧酸配体的d~(10)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钊良 记者 吴鹤年;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