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干旱与半干旱区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苗百岭  
【摘要】: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干旱与半干旱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本文以内蒙古干旱与半干旱区为例,利用1982-2011年的NDVI数据、1982-2015年的典型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长期动态监测数据、2004-2013年草原区植物物候观测数据及其所对应的气候数据,系统揭示其气候变化对干旱与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物候、生产力、稳定性、种间关系等生态系统关键功能与过程的影响,这一研究为干旱与半干旱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4-2013年,内蒙古草原区年均温无显著变化,年降水量略有增加趋势。植物返青期略有提前,黄枯期呈显著推后,生长季延长。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植物返青期平均分别提前了 2.04 d/10a、4.01 d/10a和1.32 d/10a;黄枯期分别推后了 12.68 d/10a、10.35 d/10a和9.58 d/10a;生长季分别延长了 14.72 d/10a、14.36 d/10a和10.90 d/10a。气温是草原区植物返青期的主要制约因素,返青期的变化趋势与日均温稳定通过0℃~10℃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间隔天数及稳定通过10℃初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热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植物黄枯期的提前或延迟。2 1982-2011年,内蒙古高原自然植被NDVI总体上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具有明显的5年期的阶段波动特征。1982-1986年、1992-1996年、2007-2011年全区植被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1997-2001年、2002-2006年略呈下降趋势,过去30年最大值出现在1992-1996年,最小值出现在1997-2001。但不同的植被类型植被NDVI的变化略有差异。3 1982-2011年内蒙古高原干旱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发生范围具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干旱更为严重。干旱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对干旱的响应最为强烈,NDVI下降的幅度较大,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NDVI下降幅度较小;夏季干旱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影响更重,而森林和草甸草原则更容易受到春季干旱的影响;春旱、夏旱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存在1-2个月的时滞。4.1982-2015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降水脉动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降水集中度呈显著的降低趋势;小降水事件(≤5mm)明显增多;连续无降水日年际间的波动增大。5.降水脉动导致了群落中各功能群达到生物量峰值的时间发生改变,异步性增加,其中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与灌木达到生物量峰值的时间略呈提前趋势,多年生丛生禾草、半灌木、一、二年生植物达到生物量峰值的时间均呈推后趋势;各功能群高峰期生物量波动增大,但构成群落的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及多年生丛生禾草等主要功能群稳定性较高,导致整个群落稳定性较高,能够较好的适应气候波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张福春;气候变化对中国木本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J];地理学报;1995年05期
2 方修琦;陈发虎;;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5期
3 花婷;王训明;次珍;张彩霞;郎丽丽;;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近千年来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2年03期
4 韦惠兰;欧阳青虎;;气候变化对中国半干旱区农民生计影响初探——以甘肃省半干旱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5 马倩倩;黄建国;;关注气候变化,加入观测植物物候的行列[J];大自然;2019年01期
6 王进;;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流域径流影响的分析研究[J];中国水利;2011年03期
7 管晓丹;石瑞;孔祥宁;刘婧晨;甘泽文;马洁茹;罗雯;曹陈宇;;全球变化背景下半干旱区陆气机制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8年10期
8 魏育国;蒋菊芳;刘明春;梁从虎;;河西走廊东部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2年01期
9 徐雨晴,陆佩玲,于强;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4年01期
10 神祥金;吴正方;杜海波;;近50年来吉林西部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11 侯美亭;;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J];大自然;2013年01期
12 K12;;气候变化带给了我们什么[J];青海科技;2014年04期
13 高庆;艾里西尔·库尔班;肖昊;;巴音布鲁克地区植物物候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8年06期
14 柳晶;郑有飞;赵国强;陈怀亮;;郑州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15 徐国昌,姚辉,李珊;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当代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7年02期
16 王思佳;刘鹄;赵文智;李中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评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祺;缪启龙;;河北省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地区差异性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2 韩玥;刘鸿雁;周凌宇;郝倩;柳絮;程颖;;半干旱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森林覆盖率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3 杨扬;;光温水气象因子对植物物候驱动的研究进展[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C];2016年
4 白松竹;李焕;李新豫;;阿勒泰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曹国番;李秀君;;半干旱区集雨节灌农业研究[A];全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0年
6 刘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法律分析[A];新时代环境法的新发展——流域(区域)环境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201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理论编)[C];2018年
7 张磊;;全球气候变化[A];中外人文交流课程设计研讨会论文集[C];2021年
8 任业萌;;浅谈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A];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20年
9 罗海;李杰;旺罗;李鹏;Patrick Rioual;邹亚菲;张佼杨;严瑶;李晶晶;;三角龙湾玛珥湖硅藻揭示的过去1000年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0年
10 ;疫情之外,我们可能还要担心最热十年的气候变化[A];清研智库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4期)[C];2020年
11 杨晓光;;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机制[A];第十九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0年
12 廖四辉;王忠静;郑航;;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洪水特性影响[A];变化环境下的水安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3 李广;黄高宝;高珍妮;李玥;李艳梅;;气候变化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玉米适生种植区划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14 陈琦;武予清;;气候变化对我国植物保护学科的影响[A];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7年
15 李阳;何永美;段红平;高召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16 赵海月;夏哲超;许晓明;张伟东;;针对气候变化的三角洲城市韧性景观构建策略研究——以荷兰鹿特丹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下册)[C];2020年
17 刘杰;刘昌义;;适应气候变化的减贫效应与机制分析[A];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后小康社会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0年
18 李浩;徐德克;沈才明;崔安宁;左昕昕;董亚杰;王灿;余英浩;金映豫;吴乃琴;吕厚远;;百年尺度周期性气候变化对吐蕃王朝的影响[A];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1年
19 张翀;;哥本哈根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框架研究[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C];2021年
20 王江磊;吴文颖;黄泓博;;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规划思路探索[A];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2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苗百岭;干旱与半干旱区植被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内蒙古大学;2017年
2 李玥;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哲;半干旱区旱地玉米秋季覆膜水氮利用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4 闫龙;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年
5 吕世奇;半干旱区非粮能源植物菊芋高产形成机制及丰产栽培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6 董雷;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7 宋福强;热带引种植物物候和生长量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8 张瀚;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珠三角地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9 NGARUKIYIMANA Jean Paul;卢旺达旱涝和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疟疾活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张振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近现代气候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11 吴金甲;中国居民气候变化认知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12 杨轩;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13 秦福莹;蒙古高原植被时空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14 SIDIBE Aboubacar Modibo;气候变化和污染影响下尼日尔盆地地下水水质成因、演化及开发利用[D];吉林大学;2019年
15 祁晓凡;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16 阮红燕;气候变化对广西甘蔗生产潜力影响的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17 姜大川;气候变化下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年
18 刘胜利;气候变化对我国双季稻区水稻生产的影响与技术适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19 李望军;气候变化对云南省寒温性针叶林潜在生境的影响预测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20 廖建凯;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彬彬;河南省气候变化及其与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相互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白庆梅;亚洲干旱/半干旱区近几十年区域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艳婷;人类活动对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4 刘洁;近60年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界线与范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5 孟卓;辽西半干旱区铁矿采坑土地复垦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6 杨子凡;全球旱地1948-2008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D];兰州大学;2018年
7 冯鑫伟;基于多种组合模型的半干旱区次洪量预测[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8 张萌;全球1.5℃和2℃温升目标下东亚-中亚地区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9年
9 赵梦梦;基于省际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0 赵东雪;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效应评估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21年
11 胡杉宇;英国“脱欧”后的气候变化政策[D];北京大学;2021年
12 杜婷;近30年来西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9年
13 欧阳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分摊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14 宋恬静;地方政府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5 吕凯琳;气候变化下的建筑气候分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16 谢天明;气候变化对塔河干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17 承孝云;初中生气候变化知识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
18 胡佳;人地协调观视角下高中地理气候变化教育案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
19 涂天菊;重庆市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9年
20 郭文静;内蒙古牧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性行为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我国高寒半干旱区农业科研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齐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N];光明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陆琦;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N];科学时报;2011年
4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美国候选人 克里斯·菲尔德;气候变化:从科学到解决方案[N];经济观察报;2015年
5 本报记者 潘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N];科学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卉;过去2000年:人类活动是否影响气候变化?[N];科学时报;2011年
7 赵路;气候变化已然危害全球农业生产[N];科学时报;2011年
8 记者 潘锋;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在京召开[N];科学时报;2011年
9 记者 王静;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N];科学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行勇;气候变化原因须继续探究[N];科学时报;2011年
11 本报见习记者 冯丽妃;开启恐龙时代气候变化“揭秘之旅”[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2 王进东;气候变化致新疆冰川显著退缩[N];科学时报;2011年
13 本报记者 易蓉蓉;大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推手[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4 王实;全球对清洁能源投入远远不够[N];中国化工报;2015年
15 李丽旻;欧盟豪掷万亿欧元对抗气候变化[N];中国能源报;2020年
16 本报记者 赵益普 姜宣 姜波 李晓骁;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国际合作[N];人民日报;2020年
17 本报实习生 段歆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8 本报见习记者 张冬冬;美预测区域气候变化初试“挂科”[N];中国科学报;2013年
19 张章;气候变化让野兔夏装冬穿[N];中国科学报;2013年
20 赵熙熙;气候变化催生鸟虫博弈[N];中国科学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