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络民意回应的现实考量与体系构建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政府治理能力急需提升、公民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急待营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得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和参与程度有了快速提升,社会公共事件以及具有公共话语的个人事件极易在网络平台汇聚成网络民意,政府对于网络民意的态度和治理措施形成了政府回应。而网络民众对于政府回应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网络民意发展以及舆情的转向,当舆情向消极方面发展时,网民会对政府或其它执法部门执法的权威性、执法人员的廉洁性产生质疑,甚至于对国家体制会产生冲击。因此政府回应网络民意有其不可忽视的必要性。政府做好网络民意的回应不仅有利于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更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现阶段我国政府面临着公信力弱化、网络环境复杂以及回应网络民意的相关法规执行缺乏可操作性、政府的治理理念还未彻底转变、治理能力仍需提高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政府在回应网络民意时缺失良性的制度供给、主动性不强、渠道不畅通、内容不全面、联动机制不健全,网民更是对政府回应的结果存疑。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国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措施也从之前的“堵”向“疏”进行转变,但政府从“不作为”到所谓的为疏导民意而进行的“乱作为”时有发生,极易形成“荒政”之后又“谬政”的局面。本文将力求从疏导转化政府管理理念、政府回应态度以及消除主体差异来创新与转变回应理念;从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建设、公正执法和法律约束与道德规范相协调来保障相关法律有效执行;从检测分析机制、政府回应平台、政府信息权威性的建立,到引入多元主体治理、采取不同的回应措施、严肃追责问责的工作机制来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推动互联网技术水平发展、完善网络平台的监管环境、培育网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健全网民政治人格、培养意见领袖来构建良性的互联网互动环境。
|
|
|
|
1 |
杨鹏;唐三勇;;网络民意流行语:舆论表达的特殊形态[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
2 |
王十禾;;“网络民声”本体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
3 |
周驹悦;;网络发展对公共管理的监督与促进[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