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数字经济下国际避税行为的国际法规制

狄雪婷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生产内容的数字化跨国企业,这些跨国企业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经济载体。跨国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国际税收管辖权的矛盾日益尖锐。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总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国际避税,降低企业税负。跨国企业的国际避税行为不仅严重侵蚀了世界各国的税基,造成了税收收入的流失,还损害了各国的税收征管权,增加了各国税收征管的难度。为了维护国家的税收主权和税收利益,协调好世界各国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国际避税行为,制定反国际避税策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地制定相应的反避税措施。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面对跨国企业的国际避税行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其他国家的反避税政策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苹果公司的全球避税框架,通过苹果公司的案例来说明数字经济下跨国企业是如何进行国际避税的。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苹果公司是利用多种避税工具的组合叠加进行国际避税的,这些避税工具包括成本分摊协议、无形资产转让、各国税收差异和专利使用权等。其次,整理了跨国企业进行国际避税的方法,通过案例说明了每一种方法是如何使用的。同时介绍了国际避税行为对国际税收征管的影响,提醒我们国际避税行为是我们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再次,归纳了OECD和部分国家应对国际避税行为的策略。可以看出OECD提出的部分意见,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并在税收征管中进行了落实,但有些解决方案,由于各国税收利益的冲突没有得到一致认可。一些国家从本国的税收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反避税措施,部分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但是部分措施由于其他国家的反对,迟迟没有实施,比如数字税的征收。最后,通过总结其他国家的反避税工作实践,再结合我国反避税工作现状,整理出我国在反国际避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应对,一是提高关于反国际避税的立法层级,完善反避税法律制度,尤其是要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定一些具体的操作细则。二是在国内法中引入显著经济存在规则,此规则在OECD的解决方案中认可度比较高,而且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进行了落实。三是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入手,做好反避税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杨斌;关于国际避税行为界定问题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2 杨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避税行为相关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23期
3 姚祎;朱乃平;;管理者能力与企业避税行为:评述与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11期
4 张宸;张文娟;吕英;;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对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9年04期
5 吕炜;陈海宇;;腐败对企业逃避税行为的影响——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证据[J];审计研究;2017年01期
6 闫从翔;;境内转移定价避税行为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7 余鹏峰;;避税行为构成理论的反思与改造——从“儿童投资主基金案”说起[J];经济法论坛;2018年02期
8 段霄;;企业社会责任与避税行为的实证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0期
9 胡盛昌;干胜道;李万福;;机构异质、地缘优势与公司避税[J];金融学季刊;2016年04期
10 贺韩明;;试论避税行为的法律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年21期
11 王志永;;关联企业避税行为浅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12 胡刚旭,方兆本;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避税行为模型[J];价值工程;2004年08期
13 沈卫中;避税行为的成因、后果及法律评价[J];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14 沈卫中;避税行为的成因、后果及法律评价[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5 许辉;企业避税行为探析[J];广东审计;1998年07期
16 程冠群;如何防范避税行为[J];财会通讯;1996年07期
17 陈淑云;外资企业避税行为亟待遏止[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2期
18 李思汕;;地区社会信任水平与企业避税行为[J];中国市场;2020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嘉明;陈琴;;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所得税逃避关系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金锡焕;赵银姬;;韩国企业所得税立法与判例的最近动向[A];财税法论丛(第12卷)[C];2012年
3 张敬晖;;浅议关联企业与税收征管[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景韬;;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A];财税法论丛(第9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天敏;管理者与企业避税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沈肇章;基于企业避税行为分析的反避税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谭伟;中国企业避税治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芳;逃税避税及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赵文祥;国际避税与反避税规则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苏扬;基于客体转移视角的国际避税及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狄雪婷;数字经济下国际避税行为的国际法规制[D];内蒙古大学;2020年
2 徐文文;避税行为、税收征管与公司价值[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3 魏天舒;避税行为、管理层权力与非效率投资[D];安徽财经大学;2018年
4 粟川杰;避税行为、分析师跟踪与银行债务契约[D];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5 陈红;高管激励、税收监督与企业避税行为[D];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6 李龙飞;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
7 冉佳立;党委参与公司治理、产权性质与避税行为[D];云南财经大学;2019年
8 张家豪;营改增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9 高景宇;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10 陈锦沫;上市企业女性高管对企业避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11 王倩;股权集中度、避税行为与企业价值[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12 赵洋;企业避税行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13 侯春丽;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避税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14 秦媛;通货膨胀背景下避税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15 宫子超;高管的身份认同与企业税收规避[D];山东大学;2019年
16 靳舒涵;避税行为的法律规制[D];山西财经大学;2019年
17 屈周翔;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对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18 张欣雯;企业社会责任与避税行为关系研究[D];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18年
19 邱芬;两职合一对企业激进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0 杨晓英;管理者能力与企业避税行为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静;中国将与全球共同打击逃避税行为[N];中国贸易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刘阳;日学者抨击美企恶意避税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吉黎;转移支付影响避税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王恺 通讯员 胡亚纬;首例滥用协定避税行为被阻止[N];安徽日报;2011年
5 陈建;瑞士退出银行保密“剑指”跨境逃税[N];经济日报;2014年
6 张光荣;正确认识税收筹划积极作用[N];中国税务报;2002年
7 高洪艳;税收保卫战难解欧美燃眉之急[N];中国贸易报;2012年
8 雷霆;《40号公告》:股权划转新政或导致新的避税行为[N];财会信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相忠 通讯员 孙显程 徐冰 张国杰;威海国税严查转让定价避税行为[N];中国税务报;2011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许伟;美国财富税收入估算的理论与现实差异[N];中国经济时报;2019年
11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刚;欧盟扩大跨国税务信息共享[N];人民日报;2015年
12 李华胜;赚英国人钱不在英国纳税 跨国巨头被指缺德[N];中国税务报;2013年
13 赖大臣;二手房逃税依然无法遏止[N];北京商报;2007年
14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任彦;欧盟提出全新企业税改方案[N];人民日报;2016年
15 本报记者 陈荣富;税收专家:瞒天过海逃避纳税未必是坦途[N];中国税务报;2010年
16 记者 任思源;南非对发达国家操控税收规则制定表示担忧[N];财会信报;2015年
1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王敏 彭玥;多因素助推 数字税开征应提速[N];中国财经报;2020年
18 本报记者 陈植 实习生 何晶晶;监管国际避税成G20共识,离岸信托站在风口浪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
19 何代欣 杜科;市场竞争会加剧企业逃避税吗?[N];海峡财经导报;2016年
20 冯雷;美国何奈“税之愁”[N];人民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