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
【摘要】:摆脱贫困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和许多政党面临的重点难题。对于中国而言,消除贫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中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上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效虽然已由历史和现实呈现出来,但如何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提升其理论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阐述,散见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本,因此通过系统的文本研究,梳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反贫困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研究方法就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概念是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在内的全面贫困,是资本逻辑下经济剥削、政治压迫、精神奴役不断加深的整体结构性贫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剩余价值规律是贫困问题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异化劳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加剧了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制度,才能最终消灭剥削,使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状态。列宁对苏俄反贫困的战略意义、制度优势、苏俄的反贫困途径和基本策略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也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借鉴。中国反贫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并将反贫困理论逐渐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反贫困理论的论述重点和实践方法会随着不同的历史特征而作相应调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在历代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21-1949年的以工人运动和土地革命为主的历史时期,1949—1985年的以救济扶贫为主的历史时期,1986—2011年的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历史时期,2012年以来的以精准扶贫为主的历史时期。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本文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第一,本文从社会主义本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阐明反贫困的战略意义。第二,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反贫困的价值目标,阐明共同富裕从主体指向看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富裕,从客体内容看是物质与精神皆富裕的全面富裕,从实现过程看是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辩证统一。第三,强调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反贫困事业上的根本遵循,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穿反贫困工作的始终。第四,概括了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系统观念为工作方法、综合施策等在内的反贫困路径与系统性策略方法。最后,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主张以创新发展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以协调发展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健康发展、以绿色发展实现贫困地区永续发展、以开放发展推动贫困地区走向繁荣、以共享发展让贫困群众与全体人民一起过上小康生活等四大内涵全面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在反贫困事业中的运用。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分析了其重要特征,即坚持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相融合、坚持全局统筹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合力相结合、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在对坚持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相融合的特征研究中,分析出这一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一脉相承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对坚持全局统筹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的特征研究中,分别阐述了统筹全局与注重局部的各自特点与相互关联。在对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合力相结合的特征研究中,阐明了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合力的关系,分析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反贫困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和组织保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反贫困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在对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的特征研究中,分析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大方针、开展志智双扶是外部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两大举措,在反贫困过程中铸造的“脱贫攻坚精神”,为脱贫增添力量源泉。在对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的特征研究中,详细论述了公有制为主体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分化,公有制为主体赋予了反贫困强大动能。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的反贫困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进入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策略、根本方法、基本原则等,将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根本保障,也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基本遵循,对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精神支持。此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有助于破解西方反贫困理论的“贫穷陷阱”难题、为全球贫困治理实践注入新鲜动力等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