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车王府公案鼓词的口头诗学研究
【摘要】:清代车王府公案鼓词是中国公案故事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鼓词发展史中不可忽略的民间说唱艺术作品。车王府公案鼓词形式上韵散相兼,内容上以清官与侠客共同破案的传奇故事为主,是清代车王府组织人员借助书写手段集中抄录而来的说唱文本。这类鼓词文本既有书写修改痕迹,也有大量的口头演述印记,呈现出书写与口头交织的文本特征。车王府公案鼓词中反复出现的程式语词、典型场景和故事范型,表明车王府公案鼓词与口头演述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车王府公案鼓词的口头诗学特征为我们充分理解鼓词的文本属性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文以清代车王府曲本中的《三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刘公案》《于公案》六种公案鼓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回到书面与口头之间”为问题导向,运用口头诗学理论考察车王府公案鼓词的创编、演述及其文本化,探究车王府公案鼓词的口头诗学特征,还原鼓词当时的演述现场,以期突破车王府公案鼓词书面研究的囿限,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鼓词的研究思路。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介绍了车王府公案鼓词的体例、内容来源以及车王府公案鼓词在清后期的流传情况。结合车王府公案鼓词书写与口头演述痕迹,分析了车王府公案鼓词文本的“视觉”与“听觉”双重指向性,并从车王府公案鼓词描述的清代北京地理风俗、民间说唱活动、演述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性展示模式等方面,阐释了车王府公案鼓词对演述现场的再呈现。第二章分析了车王府公案鼓词中的引导性程式、景物和人物形象的修饰性程式、人物行为和思想活动程式,探讨了程式在车王府公案鼓词中的使用方法和意义。第三章以车王府公案鼓词中的公堂场景、打斗场景和私访场景为例,分析了车王府公案鼓词不同场景构建时的情节单元及其排列顺序,探究了车王府公案鼓词中典型场景程式化表述的内涵与意义。第四章阐述了车王府公案鼓词“清官上任断案型”“绿林归附断案型”和“仙人除妖断案型”三个故事范型,并列举了每种故事范型下的基本叙事要素,分析了鼓词演述人针对某一故事的情节单元作出适当性调整后产生的不同变体,进而揭示了车王府公案鼓词演述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规律。结语部分辨析车王府公案鼓词的文本属性,总结车王府公案鼓词的口头演述特征。
|
|
|
|
1 |
赵世臻;;梅花鹿唱曲(鼓词)[A];第六届(2015)中国鹿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