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苔藓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
【摘要】:贺兰山位于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地理坐标是北纬38°36′,东经105°54′。最高峰俄博疙疸海拔3556米,东西宽20-40km,南北长约250km,总面积6000km~2。是我国西部温带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也是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及华北植物区系的枢纽。
本文通过对贺兰山1494号苔藓植物标本及342个样方进行系统研究,查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30科、77属、20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苔类7科、9属、11种,藓类23科、68属、193种(含变种、变型);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个、贺兰山新记录3科、14属、43种。宁夏新纪录28科、58属、132种。苔藓植物科属组成优势科、属较为明显,含10种以上的科共6科,丛藓科Pottiaceae,17属、67种;真藓科Bryaceae,4属、19种;灰藓科Hypnaceae,6属、17种;提灯藓科Mniaceae 4属13种;紫萼藓科Grimmiaceae5属、12种;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5属、11种;占总科数的20%,集中了本区53.25%的属和68.14%的种;含5-9种的有5科,占总科数的16.67%,总属数的15.58%,总种数的15.20%;含2-4种的科9科,占总科数的30%,总属数的18.18%,总种数的11.76%;含1种的科10科,占总科数的33.33%,总属数的12.99%,总种数的4.90%:含4种以上的属共15属,占总属数的19.48%,此15属共110种,占总种数的53.92%。
通过对不同海拔苔藓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以及采用物种丰富度、属相似系数、区系谱主成分分析(PCA)、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等多种方
|
|
|
|
1 |
吴明开;张小平;曹同;;安徽苔藓植物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
2 |
张二芳;;山西省苔藓植物的研究概况及展望[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
3 |
白学良,赵连梅,孙维,孙卫国;贺兰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生态学作用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4 |
刘志霄,李元广,于海,王小明,盛和林;干旱与放牧对贺兰山野生有蹄类影响的初步观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5 |
王宽仓,查仙芳;宁夏贺兰山真菌[J];宁夏农林科技;2000年S1期 |
6 |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贺兰山南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固原—青铜峡断裂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7 |
刘晓红,翟昊,吕海军,周全良;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调查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8 |
刘绍洋;宁夏风景一览[J];科学之友;2005年02期 |
9 |
耿侃,武吉华,降廷梅;贺兰山古山火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1年01期 |
10 |
宋刚,王黎元,杨文胜;贺兰山高等真菌的分类研究(二)[J];阴山学刊;1994年S1期 |
11 |
马万里,解新明,高艳春;贺兰山苔草属植物新资料[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7年02期 |
12 |
贺永喜;贺兰山麓野生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初告[J];中国食用菌;2003年03期 |
13 |
刘焕金;苏化龙;高云;冀文孝;;贺兰山红尾鸲冬季生态初步观察[J];生态学杂志;1986年02期 |
14 |
王小明,李明,唐绍祥,刘志霄;春季岩羊种群生态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兽类学报;1998年01期 |
15 |
孟林;;贺兰山下的“东方金字塔”[J];青年科学;2002年07期 |
16 |
余玉群,郭松涛,白庆生,李志刚,胡天华,吕海军;贺兰山岩羊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J];兽类学报;2004年03期 |
17 |
马毓泉;;关于建立贺兰山南芥Arabis holanshanica Y.C.Lan et T.Y.Cheo一新种的商榷[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18 |
《宁夏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课题组;贺兰山第四纪古冰川研究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9 |
王小明,李明,唐绍祥,刘志霄,李元广,盛和林;贺兰山偶蹄类动物资源及保护现状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9年05期 |
20 |
朴含真;;来自贺兰山的水——福祉与幻象[J];人与生物圈;2008年Z1期 |
|
|
|
|
|
1 |
贾渝;吴鹏程;;中国濒危苔藓植物的类型及其保护对策[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
2 |
曹同;;老标本在苔藓植物研究中的重要角色(英文)[A];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Lichenology & Bryology[C];2010年 |
3 |
买买提明·苏来曼;龚佐山;艾尼瓦尔江·阿布都肉苏力;玛伊努尔·依克木;;中国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英文)[A];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Lichenology & Bryology[C];2010年 |
4 |
韩国营;宋培浪;何先贵;赵遵田;;苔藓植物值得开发利用的药用价值[A];2009’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暨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5 |
刘倩;王幼芳;朱永青;;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苔藓植物(英文)[A];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C];2011年 |
6 |
潘莎;王智慧;张朝晖;;贵州铜仁废弃汞矿洞苔藓植物研究(英文)[A];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C];2011年 |
7 |
谢斐;张朝晖;张玉霞;;湘西马曹山汞矿区苔藓植物初步调查(英文)[A];Chenia--Contributions to Cryptogamic Biology(Vol.10)[C];2011年 |
8 |
高谦;吴玉环;李微;;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A];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Lichenology & Bryology[C];2010年 |
9 |
郭天宇;柳支英;吴厚永;;川西南蚤类区系研究[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
10 |
吴鹏程;贾渝;;苔藓植物系统学的探讨(英文)[A];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Lichenology & Bryology[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