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草原牧户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研究
【摘要】:
80年代初,牧区模仿农区制度建立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将草场和牲畜划分到户。面对草场质量、气候、人口等不同的初始条件,不同的地区划分到户的草场面积及草场承载的牲畜数量不尽相同。制度的变化、初始条件的差异导致草场的利用方式进而生产效率在牧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众多学者倡导畜牧业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草原畜牧业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选取荒漠化草原:西苏旗额仁淖尔苏木阿尔善图嘎查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对提高荒漠化草原牧户畜牧业生产效率作出有益的探索。
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两方面:(1)采用DEA方法测算阿尔善图嘎查85个牧户的生产效率,这里的生产效率被界定为技术效率,并且被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按照指征规模的两个变量:承包草场面积和家庭经营牲畜数量作为分组依据,从两个角度探讨不同经营规模和效率的关系。(2)采用SFA方法,对造成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素作出分析,探讨技术效率产生差异的深层因素。
DEA方法测算结果表明:在荒漠化草原恶劣的生产条件下,绝大部分牧户实现了较高效率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生产阶段的牧户占到了一半;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若按牧户拥有牲畜数量划分不同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技术效率表现出V型曲线的变化规律;若按家庭牧场承包草场面积划分,随着规模的扩大技术效率在先期仍表现出V型曲线的变化规律,但最大规模的草场技术效率却再次下降。但尽管出现下降趋势,其技术效率仍高于中间规模的最低效率,即中等规模的牧户较其他组别而言,其技术效率有更大的改进余地。
SFA方法测算结果表明:资本对于研究样本的牧户产出作用十分关键,且研究对象牧户整体上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牧户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在9个影响因素当中6个是显著的,其中,外地购入饲草、使用小型拖拉机、改良牲畜的生产方式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