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盐还原菌诱变筛选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摘要】:
随着化工、味精、制药、酒精、制革、造纸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高浓度硫酸盐废水进入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然而传统的处理方法都存在着成本较高且效率低的问题,有时还会带来二次污染。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不仅处理费用低,还可以用来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本文通过硫酸盐还原菌筛选,紫外、离子束注入诱变,培养条件优化,得到以下结果:
(1)从采集的22份环境样品中,分离出具有脱硫能力的硫酸盐还原菌40株:通过分离、纯化及性能测定,得到一株脱硫效率较高的出发菌株,编号为MTG4-B。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初步证明MTG4-B为硫酸盐还原菌;16S rDNA鉴定其为肠杆菌属。
(2)通过测定紫外诱变菌株的脱硫率,确定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3秒。经过大量筛选,得到脱硫效率最高的3株菌,编号为3s-1,3s-4,3s-9,其中菌株3s-9的脱硫率为22.64%。
(3)通过将N+离子注入菌株3s-9并进行脱硫率测定,确定N+离子最佳注入剂量为70×2.6×1013ions/cm2,最大正突变率为35%。经过大量筛选,得到高效菌株N70-11,脱硫率为34.57%。
(4)通过对高效菌株N70-11培养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接种量为10%,最佳培养温度35℃,最适pH7.0,最佳初始SO42-浓度为2000mg/L,最佳培养时间为48小时,经过培养条件优化菌株N70-11的脱硫率达到39.9%。
|
|
|
|
1 |
杨建设;黄玉堂;吴楚施;蔡晓宜;;温度和pH对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影响[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2 |
王修垣;毛桂震;;玉門油区油水中微生物区系的分布[J];微生物学报;1965年04期 |
3 |
李栋;吕人豪;;普通脱硫弧菌D-2氢化酶的提纯与性质[J];微生物学报;1990年04期 |
4 |
高原;;硫酸盐还原菌及其在重金属废水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
5 |
赵海,李安明,万波,刘克鑫;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年01期 |
6 |
刘宏芳,黄茁,许立铭,郑家燊;不同种类硫酸盐还原菌的鉴定方法探讨[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7期 |
7 |
陈效,徐盈,张甲耀,惠阳,孙立苹;硫酸盐还原菌对汞的甲基化作用及其影响因子[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1期 |
8 |
孔淑琼;张宏涛;;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静态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1期 |
9 |
陈效;孙立苹;徐盈;杨方星;;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和生理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9期 |
10 |
王明义;梁小兵;郑娅萍;魏中青;赵由之;;硫酸盐还原菌类群分离培养和PCR分析鉴定[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年01期 |
11 |
马保国;胡振琪;张明亮;陈胜华;王萍;黄晓燕;;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12 |
王士艳;黄建新;乔海民;;砂岩型铀矿床硫酸盐还原菌与铀地球化学分布关系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
13 |
蔡靖;郑平;张蕾;;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代谢途径[J];科技通报;2009年04期 |
14 |
李建军;叶广运;陈进林;孙国萍;梁世中;;一株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10期 |
15 |
陈隆玉;;利用部分因子设计研究pH和溶解的重金属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J];铀矿冶;2010年04期 |
16 |
刘岳林;谢水波;;影响硫酸盐还原菌还原U(Ⅵ)的因素探讨[J];铀矿冶;2010年04期 |
17 |
朱素兰,侯保荣,张经磊,马士德;微型生物与金属腐蚀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18 |
贡俊,张肇铭;微生物法去除二氧化硫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3期 |
19 |
尹秀贞;赵志怀;张宗元;;煤矿酸性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4期 |
20 |
蒋波;弓爱君;李晓刚;杜翠薇;李成;;硫酸盐还原菌在8个土壤试验站中的分布规律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