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硫酸盐还原菌诱变筛选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高东盼  
【摘要】: 随着化工、味精、制药、酒精、制革、造纸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高浓度硫酸盐废水进入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然而传统的处理方法都存在着成本较高且效率低的问题,有时还会带来二次污染。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不仅处理费用低,还可以用来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本文通过硫酸盐还原菌筛选,紫外、离子束注入诱变,培养条件优化,得到以下结果: (1)从采集的22份环境样品中,分离出具有脱硫能力的硫酸盐还原菌40株:通过分离、纯化及性能测定,得到一株脱硫效率较高的出发菌株,编号为MTG4-B。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初步证明MTG4-B为硫酸盐还原菌;16S rDNA鉴定其为肠杆菌属。 (2)通过测定紫外诱变菌株的脱硫率,确定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3秒。经过大量筛选,得到脱硫效率最高的3株菌,编号为3s-1,3s-4,3s-9,其中菌株3s-9的脱硫率为22.64%。 (3)通过将N+离子注入菌株3s-9并进行脱硫率测定,确定N+离子最佳注入剂量为70×2.6×1013ions/cm2,最大正突变率为35%。经过大量筛选,得到高效菌株N70-11,脱硫率为34.57%。 (4)通过对高效菌株N70-11培养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接种量为10%,最佳培养温度35℃,最适pH7.0,最佳初始SO42-浓度为2000mg/L,最佳培养时间为48小时,经过培养条件优化菌株N70-11的脱硫率达到39.9%。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建设;黄玉堂;吴楚施;蔡晓宜;;温度和pH对硫酸盐还原菌活性的影响[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修垣;毛桂震;;玉門油区油水中微生物区系的分布[J];微生物学报;1965年04期
3 李栋;吕人豪;;普通脱硫弧菌D-2氢化酶的提纯与性质[J];微生物学报;1990年04期
4 高原;;硫酸盐还原菌及其在重金属废水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5 赵海,李安明,万波,刘克鑫;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年01期
6 刘宏芳,黄茁,许立铭,郑家燊;不同种类硫酸盐还原菌的鉴定方法探讨[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7期
7 陈效,徐盈,张甲耀,惠阳,孙立苹;硫酸盐还原菌对汞的甲基化作用及其影响因子[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1期
8 孔淑琼;张宏涛;;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静态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1期
9 陈效;孙立苹;徐盈;杨方星;;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和生理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9期
10 王明义;梁小兵;郑娅萍;魏中青;赵由之;;硫酸盐还原菌类群分离培养和PCR分析鉴定[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年01期
11 马保国;胡振琪;张明亮;陈胜华;王萍;黄晓燕;;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12 王士艳;黄建新;乔海民;;砂岩型铀矿床硫酸盐还原菌与铀地球化学分布关系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4期
13 蔡靖;郑平;张蕾;;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代谢途径[J];科技通报;2009年04期
14 李建军;叶广运;陈进林;孙国萍;梁世中;;一株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10期
15 陈隆玉;;利用部分因子设计研究pH和溶解的重金属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J];铀矿冶;2010年04期
16 刘岳林;谢水波;;影响硫酸盐还原菌还原U(Ⅵ)的因素探讨[J];铀矿冶;2010年04期
17 朱素兰,侯保荣,张经磊,马士德;微型生物与金属腐蚀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18 贡俊,张肇铭;微生物法去除二氧化硫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3期
19 尹秀贞;赵志怀;张宗元;;煤矿酸性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4期
20 蒋波;弓爱君;李晓刚;杜翠薇;李成;;硫酸盐还原菌在8个土壤试验站中的分布规律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虎;金鑫;王进;金杰;;硫酸盐还原菌分解硫酸盐矿物过程及产物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阿丽娜;王黎;严巧凤;张皓;关婷;;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刘常宏;;海岸潮间带盐沼湿地硫酸盐还原菌及氧化菌的特性及分布[A];第二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魏仁超;鞠玉玲;李焰;;硫酸盐还原菌对钢材氢吸收行为的影响探究[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邱廷省;彭艳平;;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研究与应用[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梁馨;刘建华;李松梅;;硫酸盐还原菌对不锈钢腐蚀过电位的影响[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8 吴佳佳;张盾;陈士强;;硫酸盐还原菌及其典型代谢产物对溶解氧还原反应的影响[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何世梅;田剑临;余伟明;易绍金;;测试瓶法快速检测循环水中硫酸盐还原菌[A];’2004全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4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相波;王佳;李文军;严莉;;硫酸盐还原菌生长曲线与低碳钢腐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芬;涉海抗菌耐蚀性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万逸;硫酸盐还原菌的电化学快速检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马保国;硫酸盐还原菌与固体废物协同修复煤矸石污染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王华;硫酸盐还原菌对几种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冯颖;硫酸盐还原菌与Fe~0协同处理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匡飞;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洋腐蚀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于林;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电活性及腐蚀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陈悟;硫酸盐还原菌多相分类系统与综合防治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韩雅琼;厌氧微生物法同步脱除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朱永艳;硫酸盐还原菌和极化电位对海洋结构用钢在海泥中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东盼;硫酸盐还原菌诱变筛选及其脱硫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刘怀群;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物对海水中溶解氧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卢林鹤;硫酸盐还原菌及硫杆菌与铀的氧化还原作用[D];西北大学;2012年
4 张超;耐高盐高碱硫酸盐还原菌的选育[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5 万里;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抑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金鑫;硫酸盐还原菌分解硫酸盐矿物过程及环境效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夏丽萍;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抑制及电化学评价[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彩红;冷却水微生物腐蚀测量方法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0年
9 徐国徽;红岗油田水质腐蚀机理及防腐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刘芝芳;反硝化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鹏;佛山确定排放总量控制方案[N];广东建设报;2007年
2 王宇天 白冰;包钢改造环保工艺获得成功[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焦玉杰 要步轩;单乙醇胶脱硫与酸性气体制酸的组合工艺[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4 孙秀艳;火电厂能否迈过脱硫减排这道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袁春华;国产设备投产大幅降低脱硫成本[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孙秀艳;火电厂 能否迈过脱硫这道坎[N];人民日报;2006年
7 孙秀艳;火电厂 能否迈过脱硫减排这道坎[N];西部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潘一峰;现役燃煤机组脱硫 浙江设定“三年大限”[N];中国工业报;2008年
9 李江涛 通讯员  韦建飞;脱硫率达95%以上[N];洛阳日报;2007年
10 黄勇;宁波企业自主研发脱硫新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