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焦炉煤气直接还原铁矿石动力学研究

王丽丽  
【摘要】:气基直接还原铁工艺是世界直接还原工艺的主要方向,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配置不同氧化度的焦炉煤气对球团铁矿石的还原度和还原速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力学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气基直接还原过程的实际生产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实验采用三段式竖炉还原设备,配置的不同氧化度煤气对球团铁矿石进行还原,由电子测重仪测量还原过程的失重量,再通过计算机记录数据并使用软件绘出还原过程曲线。用还原失重法研究焦炉煤气(CO+H_2+H_2O+CH_4混合气体)条件下球团矿还原失氧规律。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随着氢气量的增加,还原速率、还原度和金属化率增大,当氢气含量达到68%时,还原度为90.79%,金属化率为86.17%。当还原气体的氧化度为0.087时,还原度和金属化率分别为91%和86.5%,达到最大值。当还原气体氧化度小于0.087时,还原度和金属化率随着氧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还原气体氧化度大于0.087时,还原度和金属化率随着氧化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同一还原气体条件下,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还原度和还原速率都是增大的。还原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还原度达到稳定值,随着还原时间的延长,还原度不再增大。还原的最佳条件是:900℃下,氢气含量为68.3%,还原气体的氧化度为0.087。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还原气体条件下,不同还原温度下的内扩散阻力大小顺序为:900℃850℃800℃750℃;不同还原温度下的界面化学反应阻力大小顺序为:800℃750℃850℃900℃。在试验温度为900℃时,内扩散阻力迅速增大,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在高温还原时,还原过程中内扩散阻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各个还原条件下的界面化学反应阻力与内扩散阻力都随着还原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实验温度下,焦炉煤气还原球团矿时内扩散阻力最大;含H_2为68.3%的还原气还原球团矿时界面化学反应阻力最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凯荪;直接还原铁在冶金中的使用效果[J];宝钢技术;1997年05期
2 王保利;发展直接还原铁是解决废钢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J];甘肃冶金;1998年02期
3 史占彪;直接还原铁市场动向[J];特殊钢;2001年01期
4 范晓慧,邱冠周,姜涛,朱德庆,黄柱成,徐经沧;我国直接还原铁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炼铁;2002年03期
5 苏亚杰;;焦炉煤气生产直接还原铁试验与研究新进展[J];煤化工;2006年02期
6 ;沙特钢铁公司投产世界最大直接还原铁设备[J];钢铁;2008年06期
7 李磊;;2008年全球直接还原铁产量温和上升[J];烧结球团;2009年03期
8 王文霞;发展直接还原铁 优化矿山产品结构[J];金属矿山;1996年04期
9 王立仁;山东省电炉炼钢直接还原铁的应用分析[J];山东冶金;1999年04期
10 胡嘉龙,赵纪伟;利用焦炉煤气资源 发展直接还原铁工业[J];煤化工;2003年06期
11 王海兵;直接还原铁作为废钢替代品在电弧炉中的应用[J];钢铁研究;2004年05期
12 ;2008年全球直接还原铁产量温和增长[J];烧结球团;2009年05期
13 曹朝真;郭培民;赵沛;庞建明;;焦炉煤气自重整炉气成分与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钢铁;2009年04期
14 赵先存;;直接还原铁相对废钢的价值[J];钢铁研究;1987年04期
15 乌传和;优质铁精矿生产直接还原铁的进展[J];金属矿山;1996年04期
16 刘文宇,江宁,倪维斗,李政;焦炉煤气资源及利用系统[J];煤化工;2005年03期
17 王保安;直接还原铁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生产实践[J];冶金自动化;2000年03期
18 ;1999年世界直接还原铁产量[J];鞍钢技术;2000年07期
19 ;消息报道[J];烧结球团;2006年02期
20 ;2006年7月份世界直接还原铁产量表[J];中国钢铁业;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嘉龙;梁文玉;;迅速发展中国直接还原铁的途径[A];2006年中国非高炉炼铁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苏亚杰;陈寿林;马恩友;;垃圾制燃气生产直接还原铁工艺估算[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3 郝俊杰;祁超英;隋延力;刘祥庆;郭志猛;刘曙;张永奇;;武钢程潮铁矿铁精粉生产直接还原铁的研究[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09年
4 苏亚杰;杜英虎;陈寿林;叶泽甫;;粗煤气铁矿颗粒床高温除尘联产直接还原铁工艺及估算[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5 储满生;赵庆杰;王兆才;;2007年世界直接还原铁生产统计[A];中国金属学会2008年非高炉炼铁年会文集[C];2008年
6 魏国;赵庆杰;沈峰满;姜鑫;;非高炉炼铁生产技术进步[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7 陈守明;黄超;魏盛远;张志敏;武建国;田本良;;PF法直接还原铁半工业性试验[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8 陶江善;;我国直接还原铁市场状况简析[A];中国金属学会2008年非高炉炼铁年会文集[C];2008年
9 杨春来;;AMR—CBI隧道窑直接还原铁生产新工艺[A];2006年中国非高炉炼铁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叶匡吾;黎前程;;正确看待链篦机-回转窑(一步法)直接还原铁生产技术——促进我国直接还原铁产业的发展[A];2006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飞艳;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烯烃、苯和直接还原铁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杨志彬;透氧膜反应器焦炉煤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沈培俊;焦炉煤气重整透氧膜研究及材料优化[D];上海大学;2011年
4 孙士恩;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5 张学镭;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6 程红伟;焦炉煤气催化转化制氢镍基催化剂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刘艳娜;焦炉煤气中氢气和甲烷的吸附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柳;燃煤烟气脱硫脱氮一体化工艺及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9 任晓莉;常压湿法治理化学工业中氮氧化物废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殷强锋;双醛淀粉Schiff碱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焦炉煤气直接还原铁矿石动力学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丽丽;焦炉煤气直接还原铁矿石动力学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3 丁纪铭;直接还原铁海上安全运输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唐昭辉;微波加热制备直接还原铁工艺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锋;反应罐直接还原铁过程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跃斌;褐煤半焦作还原剂的直接还原铁及焙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武文杰;焦炉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电厂系统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田文中;利用武钢焦炉煤气提取高纯氢气的初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红丽;燃用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蒸汽系统性能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10 邓成平;重钢新区焦炉煤气脱硫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嘉龙;我国直接还原铁发展的出路何在[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2 李流敏;我国发展直接还原铁产业空间广阔[N];中国冶金报;2009年
3 高宏适;直接还原铁生产工艺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4 ;世界直接还原铁产量再创新纪录[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5 ;2007年中国直接还原铁会议在津闭幕[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6 叶匡吾;对我国发展直接还原铁生产的建议[N];中国冶金报;2003年
7 徐文;印度直接还原铁工业陷入困境[N];中国冶金报;2005年
8 通讯员 映红 记者 刘宏超;陕西恒迪研发成功直接还原铁新技术[N];陕西日报;2003年
9 陈淑芝;产品优化与低耗生产如何兼得?[N];中国冶金报;2007年
10 杨婷 孙继青;世界直接还原铁发展现状及分析[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