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蒸馏系统传热传质过程优化实验研究
【摘要】:
膜蒸馏是一种利用疏水微孔膜以膜两侧蒸汽压力差为传质驱动力的膜分离过程,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利用廉价的低品位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等;缺点是膜通量较低,因此寻找提高膜通量的方法是实现其工业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气隙式膜蒸馏为研究对象,以膜蒸馏淡化苦咸水为应用研究背景,为了有效地破坏温度与浓度边界层,增强传热传质效果,获得到较大的传质通量,膜组件采用三向旋转切向入流的供液方式。对膜组件中具有旋转切向入流方式喷嘴的可变结构参数α、δ、β采用正交实验的研究方法,根据喷嘴加工精度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确定了相关因素水平值,采用设计的方案,以水及盐水为研究工质,就其切向入流结构的不同参数组合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以膜通量为分析因子,通过对各个参数水平对应膜通量平均值大小比较的直观分析,结果表明,以水及盐水为工质,在相同的其它实验工况和不同温差下,使膜通量最大的可变结构参数的最佳参数组合均为α=70°、δ=2mm、β=45°,并且通过追加实验验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分析在不同温差下的极差值,确定了对膜通量影响程度最大的参数为β,另外恒定温度调整流量的正交实验及以膜面热侧温度为分析因子的正交实验,均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对采用优化后的膜蒸馏系统进行了淡化苦咸水的应用研究。对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地下苦咸水进行了采集和水质分析,应用设计的砂滤系统,首先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其次采用优化的膜蒸馏系统进行淡化,实验表明,当热侧进口温度为60℃时,膜通量可达35kg/m2·h左右;对系统的出水水质监测表明,其矿化度为8mg/L、氟化物为0.05mg/L、砷为0.001mg/L,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
|
|
1 |
阎建民,贠延滨,马润宇;膜蒸馏过程中的膜污染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
2 |
贠延滨,刘丽英,马润宇,FaneAG;浓盐溶液的膜蒸馏机理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
3 |
贠延滨,马润宇,A G Fane;膜蒸馏污染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11期 |
4 |
杜启云,吴立群,刘静波;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膜蒸馏过程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5 |
阎建民,袁其朋,马润宇;气隙式膜蒸馏传递过程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年02期 |
6 |
胡斯宪,刘金生;膜蒸馏法处理含甲醇废水的应用技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4期 |
7 |
孔瑛,林晓,吴庸烈,陈捷,徐纪平;等离子体聚合法制备膜蒸馏用疏水微孔复合膜[J];高分子学报;1993年02期 |
8 |
郑聚东;用膜蒸馏法浓缩维生素溶液[J];医药工程设计;1995年02期 |
9 |
王莅;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7年10期 |
10 |
刘金生;膜蒸馏法对含甲醇废水的处理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年04期 |
11 |
周康根,张贵清,李潜,张启修;膜法处理硫酸法钛白工艺中废酸的研究[J];钛工业进展;2001年05期 |
12 |
马玖彤,张凤君,吴浩宇;膜蒸馏法处理甲醇水溶液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3年01期 |
13 |
邵改芹,张健飞,顾振亚,张永波;膜蒸馏用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制膜条件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4 |
齐跃,余立新,周啸,蒋维钧;膜蒸馏原理在酞菁化合物结晶过程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1996年03期 |
15 |
姚鹏,马润宇;固定化细胞发酵—膜蒸馏耦合生产乙醇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6 |
朱小慧;膜蒸馏综述[J];化工新型材料;1998年05期 |
17 |
李凭力,郑峰,任延,王世昌;低温膜蒸馏及其过程模拟[J];化学工程;2000年01期 |
18 |
丁忠伟,马润宇,Fane A G;膜蒸馏跨膜传质过程的新模型——TPKPT[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
19 |
崔洪江,杨晓宏,田瑞,付浩;蒙特卡洛法在求解空气隙膜蒸馏数学模型中的应用[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20 |
贾晨霞;田瑞;;膜蒸馏分离技术用膜现状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