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特性及钾素养分调控效应的研究

张玉芹  
【摘要】:在玉米消费持续增长,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有限的形势下,要保障玉米的供需平衡,只能依靠进一步提高单产来实现。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至2010年,在内蒙古玉米主产区西辽河平原灌区选用金山27为供试材料,以普通高产栽培为对照(CK),系统地研究了超高产栽培(SHY)下春玉米的根冠结构、功能特性和钾素养分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超高产栽培实现了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的协同增益。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最大值为7.42(2009)和7.87(2010);在棒三叶及棒三叶以上叶增幅明显,较对照增加了26.4 %(2009)和21.6 %(2010);LAI≥5的持续天数较对照延长12d,达72d(2009)和74d(2010)。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较对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尤以棒三叶及其以上叶明显,群体受光态势良好。在吐丝后40d内,SOD和POD活性高于对照,MDA含量低于低,叶片衰老缓慢,单株净光合速率较高。群体光合势在吐丝期-乳熟期较对照增加20.7%(2009)和12.0%(2010),乳熟期-完熟期增加34.2%(2009)和34.3%(2010)。 2.超高产栽培提高了春玉米物质积累能力,尤以吐丝后明显,促进物质积累与分配相互协调。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对照提高10.7%(2009)和11.1%(2010),最大积累速率持续的时间较对照长2-4d。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14.4%(2009)和11.2%(2010),吐丝后物质积累对子粒贡献率较对照提高2.9%(2009)和3.1%(2010)。超高产春玉米叶转运率较对照低2.4%(2009)和5.9%(2010);茎转运率较对照低3.2%(2009)和3.6%(2010),但成熟期子粒分配比例较对照高,经济系数达0.54。 3.超高产栽培促进春玉米下层根系发生,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超高产春玉米0~20 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低于对照,40 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明显。吐丝期40cm以下土层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乳熟期0~20 cm土层根系活力与对照接近,20cm以下各土层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根系SOD和POD酶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酶活性低于对照。 4.超高产栽培增强了吐丝后养分吸收和转运能力。超高产春玉米吐丝后N吸收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比例较对照高11.5%(2009)和11.6%(2010),P吸收量的比例较对照高15.9%(2009)和16.7%(2010),K吸收量的比例较对照高16.5%(2009)和10.0%(2010)。吐丝后N积累对子粒贡献率较对照高25.6%(2009)和11.4 %(2010),P较对照高25.6 %(2009)和8.4 %(2010),K较对照高10.9%(2009)和10.0%(2010)。超高产栽培N茎叶总转运率较对照高17.3%(2009)和13.5%(2010),P茎叶总转运率较对照高4.0%(2009)和8.3%(2010),K茎叶总转运率较对照高2.2%(2009)和4.0%(2010),N、P、K的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 5.超高产条件下,增加钾肥用量和钾肥后移对产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对春玉米增强抗倒性和延缓衰老有促进作用。增施钾肥可提高吐丝后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和茎转运量,促进植株养分吸收和茎中养分转运。钾肥后移较不后移吐丝后物质积累及转运率均下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兴林;边少锋;任军;王立春;;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调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1期
2 王俊秀;高聚林;王志刚;桑丹丹;胡嗣瑞;王永平;张军;常国友;;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垂直结构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年06期
3 ;介绍两种旱粮高产间作套种方式[J];今日科技;1971年47期
4 何从辉;春玉米制种的技术措施[J];江西农业科技;1985年02期
5 姚炳龙,李炳生;对沿海旱作地区推广夏玉米问题的商榷[J];作物杂志;1989年04期
6 陈国平,孙政才;我国玉米最高亩产新纪录[J];农业新技术;1992年02期
7 郑根莲;;丽水地区发展春玉米生产的适应性分析[J];浙江气象;1993年04期
8 张航,徐福利,赵明智;渭北旱原春玉米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年04期
9 王海生,吴晓明;春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分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4年05期
10 张真;贝母/春玉米/番薯旱地高产栽培技术应用[J];中药材;1994年09期
11 戴高星;春玉米连作秋大豆可多收一茬[J];中国农技推广;1995年05期
12 陈勇,栾春荣,王迎春,王建如,鞠章纲;沿江高沙土地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7年06期
13 黄示瑜;冬种辣椒套种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06期
14 黎国翰;第二代粘虫在襄南地区危害春玉米严重[J];湖北植保;1999年05期
15 高炳德,李江遐,周燕辉,赵利梅;内蒙古平原灌区公顷产量13.7t~15.9t不同品种春玉米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16 洪晓强;秦巴山区春玉米丰产栽培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17 马玉春;张怀君种小麦——夏栽春玉米获高效[J];河北农业;2002年07期
18 徐建亚;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19 徐文华,王瑞明,吴春,李清云;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玉米螟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20 赵宏伟,马凤鸣,李文华;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刚;高聚林;孙继颖;武向良;苏志军;;密度对超高产春玉米花后不同层位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玉芹;杨恒山;高聚林;张瑞富;王志刚;徐寿军;范秀艳;杨升辉;;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特性的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蓓;李久生;;滴灌带埋深对春玉米同化物累积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4 景明;;覆盖措施下非充分灌溉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5 关义新;凌碧莹;李学民;;春玉米超高产群体“源库”调控理论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樊向阳;齐学斌;高胜国;赵辉;王景雷;;不同覆盖条件下春玉米农田耗水特征及提高水分利用率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7 唐红艳;牛宝亮;;基于GIS技术的内蒙古兴安盟春玉米种植气候区划[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卜玉山;邵海林;王建程;苗果园;;秸秆与地膜覆盖春玉米和春小麦耕层土壤碳氮动态[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胡继超;胡凝;江晓东;陈万隆;姚克敏;贾士荣;;转基因玉米的基因飘流模型及东北春玉米区安全风险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10 陈长青;钱春荣;邓艾兴;张卫建;;东北农业气候资源与春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作物生产应对策略[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芹;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特性及钾素养分调控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曹国军;超高产春玉米氮磷营养特性及养分调控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运通;华北春玉米土壤N_2O减排措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何奇瑾;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何奇瑾;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蔡太义;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宏伟;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春玉米碳氮代谢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8 陈传永;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张振平;东北南部春玉米高产群体田间结构配置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霍中洋;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形成特征及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英波;不同栽培模式下超高产春玉米根冠衰老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叶君;春玉米超高产高效的氮肥调控生理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海燕;超高产春玉米根冠衰老特性及对密度的反应机理[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刘占军;东北春玉米氮磷增效施肥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孙平阳;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土壤水肥调控效应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裴志超;春玉米密植高产群体茎杆质量的化学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杜东东;黑土区春玉米氮磷钾推荐施肥及营养诊断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冯磊磊;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和水氮迁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鹏;不同灌水和施氮对河西绿洲春玉米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白建芳;不同耕作方式对高产春玉米冠根衰老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春玉米合理施肥若干问题(二)[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2 省气象科研所 陆魁东 省农业厅粮油处 吴玉林;适时播种春玉米 高产稳产有保证[N];湖南科技报;2006年
3 玉田县农村经济局 李荣胜 王文敏;播种春玉米 严把五道关[N];河北科技报;2006年
4 定兴县农业技术中心 崔洪生;种植“春玉米”收入高[N];河北科技报;2007年
5 ;春玉米双膜覆盖栽培技术[N];济宁日报;2006年
6 张润辛 刘小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6年
7 记者 张兆军通讯员 郑原驰 王柏涛;吉林春玉米雨养百亩吨良田[N];科技日报;2008年
8 胡玖梅 张海荣;延庆春玉米播种不再扬沙[N];北京日报;2005年
9 金英子 记者 宋丽华 王英 李季玲;长春玉米工业区项目启动[N];吉林日报;2005年
10 吉林省粮食局信息中心 梅立红;玉米购销仍停滞 后期走势需关注[N];河北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