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花药培养与雄性不育差异表达分析
【摘要】:为了解雄性不育形成的分子机理,获得苜蓿雄性不育纯合系植株,进一步提高苜蓿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的利用价值,本试验以苜蓿雄性不育株及其对应可育株的花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花药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苜蓿单倍体植株,同时利用cDNA.AFLP差异显示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的基因差异表达进行研究,探讨了苜蓿雄性不育性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并进一步对差异基因片段进行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结构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苜蓿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药组织培养的研究表明,在现蕾初期取材、不经低温处理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可高达66.7%,且培养条件为MS+2,4-D0.5mg/L+6-BA0.25mg/L+NAA0.2mg/L+KT3mg/L+3%蔗糖+0.7%琼脂:适宜不育材料的分化培养基为MS+KT1mg/L+NAA0.2mg/L+2%蔗糖+0.7%琼脂,适宜可育材料的为MS+KT4mg/L+NAA0.2mg/L+2%蔗糖+0.7%琼脂;适合诱导幼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0.1mg/L+2%蔗糖+0.9%琼脂;此外,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可以诱导玻璃化苗生根。
(2)在苜蓿花药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研究中,适宜的细胞核悬液制备方法是选择新鲜幼苗叶片,在0.1mol/L柠檬酸和0.2%TritonX.100组成的分离缓冲液中用刀片进行机械切割,经两步离心法(800rpm离心5min)分离;同时,利用100~200μL浓度为50mg/L的PI染液对材料细胞核染色效果好;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获得单倍体、四倍体和混倍体的比例分别为:16%、78%和6%。
(3)对苜蓿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的cDNA.AFLP技术体系进行优化,发现该技术重复性高、多态性好,适用于苜蓿不同时期花蕾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通过12对引物获得1746条能够稳定存在的条带,其中差异表达基因占12.37%,且包括不育性特异表达、不育性表达和育性特异表达3种类型。
(4)将4条苜蓿花蕾期的基因差异片段进行cDNA序列分析。通过NCBI中BlastN和BlastX数据库检索,结果发现3条片段与苜蓿具有较高同源性(93%~100%)。其中,3号差异片段与蚕豆叶绿体中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基因和氧化酶大亚基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8~99%,而二磷酸核酮塘羧化酶与植物的CMS有关,参与了小麦花药发育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及物质能量代谢等过程,因此推测该差异片段与苜蓿雄性不育性的形成有关。
|
|
|
|
1 |
周毓珍,钱虎君,吕兴泉;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初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2 |
陈远孟,吕志仁,韦鹏霄,岑秀芬;花药培养对光(温)敏核不育系亲和力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
3 |
蔡连华,雷建军,陈国菊,曾国平,曹必好;彩色甜椒花药培养若干影响因子的研究[J];中国瓜菜;2005年04期 |
4 |
冯辉;刘如娥;王超楠;李丹;;小菘菜花药培养获得再生植株[J];园艺学报;2007年05期 |
5 |
薛光荣;费开韦;胡军;赵惠祥;;草莓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简报[J];中国果树;1980年01期 |
6 |
杨弘远;周嫦;;水稻幼花直插培养诱导花粉孢子体发育的实验[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1年05期 |
7 |
王宇清;罗翠娥;;甜菜Beta Vulgaris L)花药培养的研究[J];中国甜菜糖业;1983年01期 |
8 |
葛美芬,白和盛,谭长乐,杨翔平;籼型杂交稻和野败不育系的花药培养及其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J];江苏农业学报;1986年01期 |
9 |
夏奇梅,舒迎澜;小麦抗赤霉病杂种的花培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10 |
张磊,刘贵仁,严仁玲,杨恩芹,王震星;石刁柏花药培养与染色体倍性变化的探讨[J];中国蔬菜;1990年02期 |
11 |
张斌,胡霓云,王鸣;石刁柏花药培养研究简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12 |
梁红,何丽贞,覃广泉;甘蓝与菜心中间杂种F_1代花药培养初报[J];生物工程学报;1994年04期 |
13 |
陆燕鹏,万邦惠,陈雄辉,黄明崇,刘立亚;短光低温诱导雄性不育水稻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简报)[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年04期 |
14 |
滕海涛,宋建成,姜丽君;植物花药培养中的遗传变异[J];北京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
15 |
宁书菊,魏道智;培养介质中糖的选择对小麦花药培养中胚诱导率的影响[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
16 |
薛建平,张爱民;不同基因型小麦花药培养过程中药壁变化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2年03期 |
17 |
代色平,包满珠;矮牵牛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年02期 |
18 |
林草;番木瓜花药培养与胚胎发生[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5年01期 |
19 |
邹金美,张国广,潘一山;羽衣甘蓝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0 |
王超楠;冯辉;姜凤英;冯建云;王淼;;羽衣甘蓝花药培养胚状体诱导初报[J];中国蔬菜;2006年06期 |
|
|
|
|
|
1 |
陈春玲;王熙;刘佳;赵世伟;;‘天使'矮牵牛的花药培养[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
2 |
原玉香;蒋武生;张晓伟;耿建峰;高睦枪;栗根义;;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花药培养[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
3 |
朱迎春;孙治强;孙德玺;邓云;徐小军;王志伟;刘君璞;;西瓜花药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4 |
贺苗苗;王舰;;马铃薯花药培养的意义及研究进展[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
5 |
张清霞;司朝光;王媛;张淑霞;吕享华;杨晓云;;抗根肿病大白菜的花药培养[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李建欣;庞淑敏;方贯娜;申爱民;赵香梅;;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分化及成苗率研究[A];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7 |
杜宝贵;梁彩红;黄丽娟;黎扬辉;易懋升;张志胜;;红掌花药培养[A];2008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
8 |
王成社;李景琦;杨进荣;刘俊;邹淑芳;严文献;黄晓刚;;从陕农28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谈花培育种技术的改良[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林呐;殷家明;何凤发;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花药培养中若干因素影响研究[A];重庆市遗传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纪念孟德尔规律再发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
10 |
高东迎;焦德茂;龚志云;张云华;李霞;;花药培养转育玉米PEPC基因研究[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